Ⅰ 介紹名人的英語小短文
Thomas Edison lost his first job.For the next five years he went around the country from job to job.At last Edison went to New York.He had little money.He could not buy enough food to eat.He had no place to sleep.
For many days Edison looked for work.He was hungry.At last he found work fixing machines.He could fix the old machines.He also made new ones.The headman liked Edison
Ⅱ 急需一篇小學英語教師外出聽課學習心得體會匯報
英語教師外出聽課學習心得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英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功的關鍵,是需要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搞好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素質,是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2012年秋季,我縣很榮幸地率先成為全市的省級課改實驗區,我校作為實驗區先進學校之一,在縣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等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凝心聚力,扎扎實實做好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確保師資培訓工作與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並適當超前,使教師與新課程同行,煥發出新的生命。
一、平等交流、討論、對話、合作,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以教師為本體,則是我校開展校本培訓的指導思想和出發點。在培訓中,主要採用平等參與的方式,讓教師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和做法進行探究。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師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反思自己的經驗與觀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思想,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
師資培訓的形式力求多種多樣,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促使教師全身心參與培訓工作。1、專題講座。我校在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級骨幹培訓、縣課改通識培訓、縣新課程學科培訓的同時,扎實開展好校本培訓,請專家、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幹教師、經過培訓的輔導員主講,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培訓者將學習內容製成幻燈片,圖文並茂,提綱挈領,突出重點,使教師能很好地領悟其精髓,深入了解各學科改革的突破點以及對教學的實施建議等,從而指導教學實踐。2、觀看錄像。放映能引起爭議的錄像片斷,錄像中教師的行為反映出教師有嘗試新課程理念的願望,但不夠完善。觀看後組織教師分組討論,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及其對學生的影響進行反思,明確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新要求。3、教學觀摩。強化「三課」(研究課、匯報課、示範課)管理,積極開展「假如我來上這一課」討論,同時,選派骨幹教師外出聽課,並以上課、寫體會等方式匯報學習所得,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4、案例分析。精心搜集一些教學案例,定期組織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並作點評,幫助教師從感性的經驗中生成理性的認識。5、經驗分享。根據課改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如何在一年級課堂中讓學生主動探究」「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做好安全工作」等),以及教師在課改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難,定期組織教師沙龍,讓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暢談自己的想法,交流各自積累的經驗,把自己的看法與做法和大家分享。6、教學反思。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促進其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對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教師從教學中學會什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把教學反思作為培訓的一種形式,要求每位教師經常對自己教學中的課堂結構、教材處理、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法設計、提問和練習設計等方面進行回顧與反思,寫成心得,並定期在教研組中交流。不少教師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方案在省、市、縣級的雜志或評比中發表或獲獎。
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因為他們最終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走向。經過一次次的「頭腦風暴」,我校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不再是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一批擁有正確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我校的課改實驗教師在課堂上,將4的加法寓於孫悟空分桃的活動,使識字與生活、游戲緊密聯系,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我校的課改實驗教師在今年的縣級優秀課的評比中,獲得了語文、數學、藝術學科的第1名。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學校扎扎實實進行師資培訓是分不開的。
二、邊培訓、邊實驗、邊開發、邊研究,加強培訓資源建設。
由於我校採用的是平等參與的培訓方式,因此,培訓者與參與者的角色發生很大變化。培訓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提供者、標准答案的發布者或核實者,也不再是傳遞上級行政命令的「二傳手」,培訓者成了參與者的「協助者」、「協作者」。「受訓者」也發生了角色上的變化,他們成了「參與者」,是培訓者的「合作夥伴」,是培訓內容和形式的主動創造者,因而,他們也就成了非常豐富的培訓資源。給一定壓力,予一方舞台,教師就能將積累的能量釋放出來。我校舉辦了「走進新課程」系列競賽,在演講、備課、上課等競賽中,教師互相探討,團結合作,在活動中共同提高。我校青年教師對省市專家上課改匯報課、對縣上課改示範課都獲得好評,在縣課改學科優秀課評比中奪魁,課改實驗骨幹教師向城區教師匯報培訓學習所得,這些都是充分調動了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性,使其也成為師資培訓資源之一。
由於教育經費緊缺,我校的辦學條件並不夠好,但在師資培訓方面卻在逐年加大投入。受場地限制,我校圖書室不大,但圖書數量多、內容新、品種齊全,為教師獲取有關新課程的信息創造了條件。我校教師人均每月借閱圖書三冊,每月業務摘記、心得兩千字。此外,我校還加強了網路建設,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鼓勵教師上網了解外地課改信息、課改動態,積極撰寫課改論文。我校還擬將建立自己的網站,各教師自製網頁,交流實驗體會,展示實驗成果。
三、加強對培訓的科學研究工作,形成良好運行機制。
以學校為主陣地,以教師為本體開展培訓,這種校本培訓模式有如下特點:1、培訓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師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2、培訓與教研活動相結合。培訓與教研融為一體,在培訓活動中進行教研,在教研活動中培訓學習。3、個體學習與團隊研討相結合,既有個體的自學自練,又有集體活動。只有通過教師自覺地、主動地、自主學習與研究,並積極參加集體培訓活動,在集體培訓活動中交流、研討,在集體中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參與」,使培訓活動落到實處,使培訓工作收到實效。4、培訓時間安排和培訓形式靈活方便,可以安排大塊時間培訓,也可隨時隨地利用零散時間學習、交流;既可集中培訓學習,又可分散學習、交流和研討。在培訓中,我校採用了平等參與的方式,這種方式能使教師親自體驗新課程所追求的新理念,從而促進他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創造性地使用此類方法。如我校一青年教師在漢語拼音教學中引導學生交流最後一個音節時,讓願意領讀的同學上台讀,學生「嘩」地一下子全上去了,看著空空的座位,老師索性坐在學生的座位上,說:「老師來做學生,你們做老師領我讀……」,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師資培訓中,我們還盡可能使用一些具體的學科實例,對有關問題進行更具情境化的闡釋。比如,如何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如《低年級詩文賞讀》閱讀指導教學片斷,《到小熊家裡去》一課的節奏練習片斷等),指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我們努力使師資培訓工作走上科學化軌道,進一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實效。
四、加強對培訓的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保障機制。
沒有嚴格有效的管理機制,培訓就會流於形式,師資培訓目標、任務就得不到落實,完善的嚴格的有效的管理是使師資培訓系統形成良性循環的關鍵。因此,我校首先成立了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師資培訓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並組織制訂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和建設制度,針對新課程制訂了相應的考評辦法和激勵機制,同時領導小組合理分工,加強對師訓工作的檢查、督促和考核。定期聘請省、市、縣教育局領導來校,對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進行評估、跟蹤指導和專題研究。2012年9月初,縣教育局領導評估我校師資培訓工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對我們的培訓工作提出了加強系統性及學科間融合性的要求,我們在師資培訓工作中努力實踐著這些要求。同年省教育廳專家到我校調研我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情況時,在審閱師資培訓計劃、培訓記錄,對教師調查問卷,與教師進行座談後,專家對我校的師資培訓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寶應就使教師的教學理念迅速提升,教學方式迅速轉變,真正出乎我們的意料……」
成績屬於過去,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隨著課改的深入,對教師的要求越高,師資培訓任務就越艱巨。我們將進一步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新的培訓形式和培訓手段,形成「實驗、培訓、管理、研究」一體化的良好運行機制,推動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讓教師在新課程中成長,在新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Ⅲ 求大學英語課的課堂報告,求中文的,我可以自己翻譯
大學英語課程專項報告
一、課程性質與目的
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必修的基礎課。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能以英語為工具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二、課程設置
目前我院大學英語課程的總學時數為345學時,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學期。第一學期為75學時,其餘三學期為每學期90學時,平均每周5學時。目前我院大學英語課程只在基礎階段(1-2年級)開設大學英語基礎課程(綜合語言技能類)這一層次,大學英語拓展課程和提高課程開設。大學英語基礎課程設有四種課程:大學英語I、大學英語II、大學英語III、大學英語IV。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英語基礎,掌握合適的學習策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模式
我院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使現代技術更好地服務於英語教學,採用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和以多媒體和計算機教學為配合的手段的教學模式。在每周4小時的英語綜合課程+1課時的英語聽力。 課後有通過校園VOC電台播放的泛聽課程節目,另外大學英語網路課程已經在線運行,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自主在線學習。
四、課程教學要求:
考慮到我院學生的入學水平等差異,大學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我院非英語專業普通本科生畢業時要求達到一般要求。
1.詞彙:
一般要求:推薦詞彙量4500單詞和700個片語,其中2000個單詞為積極詞彙。
較高要求:推薦詞彙量5500單詞和1200個片語,其中2200個單詞為積極詞彙。
更高要求:推薦詞彙量6500單詞和1700個片語,其中2500個單詞為積極詞彙。
2.閱讀能力:
一般要求:能夠基本讀懂一般性題材的英文文章,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鍾70詞,在快速閱讀篇幅較長、難度略低的材料時,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鍾100詞,能基本讀懂國內英文報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實和有關細節。能讀懂工作、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文體的材料。能在閱讀中使用有效閱讀方法。
較高要求:能基本閱讀英語國家報刊雜志的一般性題材的文章,閱讀速度為每分鍾80詞,在快速閱讀篇幅較長的材料時,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鍾120詞,能就閱讀材料進行略讀或尋讀。能夠基本讀懂自己專業方面的綜述性文獻,並能正確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實和有關細節。
更高要求:能讀懂有一定難度的文章,理解其意義,藉助詞典能閱讀英語原版書籍和英語國家報刊雜志上的文章。能比較順利地閱讀自己專業有關的綜述性文獻。
3.聽的能力:
一般要求:能聽懂英語授課,能聽懂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講座,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慢速英語節目,語速為每分鍾130詞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能運用基本聽力技巧幫助理解。
較高要求:能夠基本聽懂來自英語國家人士的談話和講座,能聽懂題材熟悉、篇幅較長的國內英語廣播或電視節目,語速為每分鍾150詞左右。能基本聽懂外國專家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
更高要求:能聽懂內容稍長的對話、短文等,並在其結構較為復雜、觀點較為隱含時也能理解要點。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的廣播電視節目。能聽懂自己專業方面的講座,並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
4.說的能力:
一般要求:能在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交流,並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能就日常話題和來自講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交談。能就所熟悉的話題經准備後作簡短發言,表達較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能在交談中使用基本的會話策略。
較高要求:能夠和來自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比較流利的會話,較好地掌握會話策略,能基本表達個人意見、情感、觀點等,能基本陳述事實、事件、理由等,表達思想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更高要求:能就一般或專業性的話題較為流利、准確地進行對話或討論,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較長、語言稍難的文本或講話,能在國際會議和專業交流中宣讀論文並參加討論。
5.寫的能力:
一般要求:能用常見的應用文體完成一般的寫作任務,能描述個人經歷、事件、觀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話題或提綱在半小時內寫出120詞的短文,內容基本完整、用詞恰當,語篇連貫。能在一般或應用寫作中使用恰當的寫作技能。
較高要求:能寫日常應用文,能寫自己專業論文的英語摘要,能藉助參考資料寫出與專業相關、結構基本清晰、內容較為豐富的報告和論文,能描寫各種圖表,能就一定的話題在半小時內寫出160詞的短文,內容完整,條理清楚,文理通順。
更高要求:能就一般性主題比較自如地表達個人的觀點,做到文章結構清晰、內容豐富、邏輯性強。能用英語撰寫所學專業的技術報告、論文。能在半小時內寫出200詞的說明文或議論文,內容完整,文理通順,思想表達清楚。
6.譯的能力:
一般要求:能藉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英漢譯速為每小時300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每小時250個漢字。譯文基本流暢,能在翻譯時使用適當的翻譯技巧。
較高要求:能藉助詞典翻譯一般英美報刊上題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譯所學專業的英語科普文章,並能撰寫所學專業英語小論文。英漢譯速為每小時350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300個漢字。譯文基本通順、達意,無重大語言錯誤。
更高要求:能藉助詞典翻譯英美報刊上有一定難度的科普、文化、評論等文章,能翻譯反映中國國情或文化介紹性的文章。英漢譯速為每小時400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每小時350個漢字,譯文內容准確,基本無誤譯現象,文字通順、達意,語言錯誤較少。
五、測試與評估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測試與評估主要包括課程考核及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
課程考試緊密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將形成性評估和階段性評估結合起來,將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科學、客觀、公正的總評成績。
我院大學英語教學評估允許採用多種形式,形成性評估可採用課堂活動評定,課外作業評定、學習效果自評、平時測驗等。階段性評估既可採用期中,期末考試或結業考試等方式,也可以採取寫讀書報告、論文等形式。大學英語考試要求全面考查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提高考試對教學的正面作用,減少負面影響,我們較大幅度地加大了筆試中主觀題的比例。
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國家教育部委託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舉辦的全國性、單科性大學英語測試,測試命題科學、組織嚴密、可信度高。目前,我院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後,全部要求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
六、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和改革必要性
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和選擇,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缺乏分類指導的現狀,我們必須進行以調整教學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引進現代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材建設、考試方法、教學效果以及課外英語學習環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1、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把外語教學由單純的語言技能教學向提高文化修養、拓展思維方式和培養綜合能力的全面素質教育轉變;2、建立適合我院大學英語教學實際的個性化教學和學習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學習觀;3、改革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以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為重點,使學生語言運用的各項技能得到均衡發展;4、根據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程」精神和當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實際需要,為適應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引進使用理念創新、內容實用、體系科學、具有時代特色的全新立體化教材;5、進行外語學習環境的建設,開始和製作外語教學軟體,充分利用已有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外語教學,體現個性化教學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6、進行大學英語考試體系的改革,使考試方法更加科學化;7、根據外語學科發展和教師梯隊建設的需要進行機構設置改革。通過對大學英語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試體系等在基礎與應用、理論與實踐、基礎外語與專業外語、必修與選修等方面進行科學有機的優化組合。
七、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和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1.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調整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為了適應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勢和任務,我們需要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調整:①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②強調語言和文化素質教育的結合;③強調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的結合。
2.強化以自主性學習為中心的現代教學理念
語言學習自主性這一概念是當代語言教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門問題。自主學習指學習者能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情況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臨近學習過程、臨近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展,自我檢測、評估學習效果。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要以語言學習的自主性為基礎,探索和創新的課程體系,將知識、能力、任務、策略和素質的培養融為一體,確立了以學生互動為核心的英語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模式,突出學生的參與性,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教師作用的指導性和教學方式的實踐性。以學生為主體,在照顧群體目標的同時,重視個體差異,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揮。允許英語水平不同,專業背景不同的學生根據需要達到相應的標准,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構建、綜合運用能力的加強和整體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
3.創立教學內容多模塊化的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要實行的多媒體環境下分類指導、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以各項語言應用能力為主要學習模塊,採取基於學習活動的人機交互、師生交互的互動學習模式,將該課程內容分為五大部分:①綜合英語課程;②英語提高課程;③語言文化以及學習方法指導講座;④學生英語學習資源庫;⑤網上教室教學指導。
通過建設多種課程、多種模式和多種學習渠道,構成了立體化的語言學習環境,更好地滿足了不同的水平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基礎加專業,自學加講解、素質加綜合」的有機結合,在客觀上滿足了人才培養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為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實踐創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也為教師積極介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彌補了英語教學師資力量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緊缺的矛盾,使用權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得以實現。
4.構建形式多樣的教學組織方式
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的改革帶來了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本課程體系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活動為畏,在注重學生全面培養的同時,照顧學生的個性發展,採用了大班多媒體屏幕講授,小班組織操練與學生網上和多媒體自學中心自主學習相結合以及綜合訓練課程與提高課程相結合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其特點為:①多媒體環境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大班教學法以互動式閱讀理論為基礎,探索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具體教學措施;②小班口語教學在時間上相對獨立,設置上有語音板塊,日常英語板塊和討論表達思想板,從課堂師生扮演的角色來看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任務是課堂的中心,學生是課堂任務的實踐者;③學生網上和多媒體自主學習中心的自主學習把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緊密有效地連接起來,成為學生提高聽力的主要手段;④綜合英語課程以語言技能為主,包括語言基礎(大班)、語言運用(小班)和自主學習三個部分,英語提高課程旨在加強學生的文學、文化、商務和專門用途知識、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專業、市場需求等進行選擇。該課程為培養學生必備的文化素養,實用外語和專業外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提供了條件,為大學英語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5.建立科學的英語課程測試體系
我院大學英語課程的測試體系經過了多次改革,逐步走向規范,考題的設計也趨於程式化、規范化和多元化,其具體為:①為了強化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測試培養,特別是聽說能力。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筆試中聽力、閱讀、寫作等應用能力測試的比重,除傳統的考試方式外,還要採用多種測試方式以促進大學英語課程對我院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如採用寫小型論文、讀書提要、論文摘要、項目報告、訪談紀要等。這些測試形式可充分反映課堂教學的實際,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體現了「怎麼教,就怎麼考」,以促進教學改革;②為了加強反映未來學生在多媒體環境下語言學習的情況,我們計劃將期末考試成績和課程學習的筆試和口試、網上學習紀錄結合起來,既重視終結性測試,也重視形成性測試;③為了適應未來學生的分層次和分類別學習的方式,大學英語學生必須參加所選英語課程的考試,成績合格按規定記分,不及格者重修;④堅持教考分離制度,由專門小組負責出題、審題,以密封卷形式集體流水閱卷、集體登分,杜絕了閱卷中的不公正現象;⑤將大學英語課程考試與國家四級統考結合起來。
翻譯太長,寫不下來
Ⅳ 連淑能的教學研究
為英漢語言與中西文化、翻譯理論與技巧、跨文化交際學,已發表80多篇論文,撰寫、主編、編寫和翻譯18部論著,代表性的有《英漢對比研究》、《英譯漢教程》(學生用書、教師用書)、《英語基礎語法新編》、《論中西思維方式》、《外語科研的創新問題》、《關於建立漢英文化語言學的構想》、《再論關於建立漢英文化語言學的構想》、《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歷程》、《牛津劍橋之謎》、《中西思維方式:悟性與理性——兼論漢英語言常用的表達方式》、《英語的「抽象」與漢語的「具體」》、《與外語學生談綜合素質》等,榮獲部、省、市20多項嘉獎。
1984年負責修訂《英語基礎語法新編》(劉賢彬、蔡丕傑、連淑能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連淑能修訂,1984年修訂版),加強對書中的重點和難點的論述,作了較大的修訂、增補和調整,重新出版,先後印刷 7次,共 60萬冊,遠銷大陸及港澳地區。這是我國外語界在「文革」期間以至八十年代罕有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該書首次提出英語五大基本句型之說(SV、SVP、SVO、SVoO、SVOC)。全書以句子為重點,以基本句型為線索,用句法帶詞法,通過層次分析,解剖句子結構,由簡到繁,由繁返簡,輔以簡易圖解。出版之後,收到海內外讀者大量來信,普遍認為「這是一部速成英語語法書」,英語五大基本句型之說也常被英語學者及其教材和論著採用,影響較大,1988年榮獲福建省社會科學(1979-1987)優秀成果獎、廈門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 專著《英漢對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後,獲得外語界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外語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博士生導師王宗炎教授特地為本書寫了序言,認為作者在這一領域「身居前列,奮勇爭先,成績比許多人好」,本書「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用意義」,作者「繼承了趙元任、王力、呂叔湘等先生的傳統,同時又採摘了外國學者O.Jespersen, H.W.Fowler, R.Quirk 等等的精華,加以消化熔鑄。腳踏實地,取精用宏,這是他的成功訣竅。」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潘文國教授在《漢英對比研究一百年》(2002)指出,「80年代,英語界出版過一些走從內到外路子的語法書,但全面運用這個方法進行漢英對比研究的,連淑能是第一個。」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論壇(2007)認為,「連淑能先生的這部著作概括了英漢語法差異的精神實質,尤其是宏觀上的差異。這本書對於翻譯尤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全書的安排也非常的獨特。」專家王菊泉教授在《什麼是對比語言學》(2011)一書中評論:「該書出版以後已多次重印,被列為全國外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必讀參考書或教科書,是英漢對比研究領域和翻譯界過去十幾年間最為普及、影響最為深廣的著作之一。」台灣大路書屋(2002)評論:「本書深入淺出,旁徵博引,論述與實例並茂,學術性與實用性並重,對英漢語言研究工作者、英漢翻譯工作者、英語教師、對外漢語教師及廣大英漢語學習者都有參考價值。」《現代外語》1995年第2期發表盧偉的書評「《英漢對比研究》的特色」,對此書和作者的學術思想作了全面、深入、中肯的評述和分析。遼寧外貿學院教師王瓏瓏評論(2005):「我把這本書視為自己學英語的聖經,它真讓我大開眼界,使我理性地意識到英漢語在語言結構和文化心理上的差異。」中國讀書網讀者評論(2009):「本人多年採用該書作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級學生的教材,也用作指導科研的參考書,學生非常喜歡,深感受益匪淺。」該書1993年出版後,年年重印,至2010年重印16次,仍供不應求。各地許多院校和讀者把該書用作研究生教材或教學參考書,頗為成功,反映甚佳,認為「該書有較高的學術性、獨創性、新穎性、實用性、科學性、系統性」,「適合教學,又便於自學參考」,「書中還留下許多進一步研究的餘地,能啟發研究生繼續深入研究,是一部很好用的優秀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因而榮獲國家教委第二屆全國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優秀獎、福建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廈門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等,並被選送參加國際書展。
應出版社和廣大讀者要求,2010年9月,連淑能教授的《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問世,由國家頂級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年內重印6次,淘寶、當當、亞馬遜、京東等網站都在熱賣。增訂本不僅擴充英漢語言對比的內容,而且探究其相關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另外還開辟新專題,論述中西思維方式,從而追根窮源,擴大了對比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增訂本從此升級為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交叉性對比研究。全書深入淺出,旁徵博引,論述與實例並茂,宏觀與微觀結合,學術性與實用性並重,完美地響應了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的重要題詞:「指明事物的異同所在不難,追究它們何以有此異同就不那麼容易了,而這恰恰是對比研究的最終目的。」作者甚為贊賞培根的名言並以此指導此書寫作:「我們不應該像螞蟻一樣只會收集,也不應該像蜘蛛一樣光會從肚子里吐絲,而應該像蜜蜂一樣采百花來釀蜜。」碩士研究生周璐、姜筠(2012)認為,「《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正是作者采百花所釀出的蜂蜜,著實甘甜可口,令人受益匪淺。」
《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出版之後,獲得專家學者和讀者極高評價,見於許多書刊和網站。該書出版才幾個月,互聯網上已好評如潮,現僅摘取幾例:「增訂本是至今我所讀過的最權威、最深刻、最令人啟發的英漢對比研究的專著。該書論及古今中西的哲學、文化、語言、社會、心理、邏輯、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富有指導意義,讀了就會覺得非常有用,多讀不厭。」「此書可以讓你對漢語和英語,尤其是英語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很多章節讀完後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本書對翻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讀後很受啟發,足見作者扎實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眼光。」「《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我已經讀了3遍,內容非常豐富、深入,信息量很大,受益匪淺。難怪得了很多獎。增訂本比原版增加了很多非常有用的內容,對英漢語研究者和廣大外語師生都很有用,對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也好用,其中的下篇「中西思維方式」對各行業的人都有啟發,非常難得。就這個專題而言,這是至今為止我認為最好的書。我非常喜歡!感謝高教社出版了這樣的好書!謝謝作者!」「增訂本內容好、質量高、意義大,無疑是一本需要全神貫注、孜孜不倦以求咀嚼消化的好書。」「增訂本是對比語言學的經典著作。」權威刊物《中國外語》(2012年第2期)發表專家的書評說,「有人說,這本書在內容上拓寬加深,字字推敲,是求真的典範;也有人說,這本書在形式上精雕細刻,句句斟酌,是創美的標本;兩種說法互補,全書堪稱真與美的完好結合。求真創美,《英漢對比研究》無疑是深具學術價值的專著典範。」澳大利亞權威刊物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於2013年8月發表書評,對此書予以高度評價。該領域專家、上海左飈教授應邀到幾所大學作此書書評講座,其中也專程到廈門大學外文學院作了講座:「求真與創美:談論著的寫作——以連淑能教授的《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為例」,認為應該把此書作為論著寫作的典範。 《論中西思維方式》(《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2期,2.5萬字)發表後,許多網站、書刊和論文集紛紛轉載,獲得極高引用率。此後作者陸續作了幾次增訂,分別刊登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4),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語言與文化》(第二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語言·社會·文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中國經典文庫》,2003年;《中華教育雜志》(ISSN1684-0445),香港現代教育研究會,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年;《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沖突·互補·共存:中西文化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最新版本收進作者的專著《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學術界許多專家學者予以高度評價,如:外語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宗炎教授評語:「拜讀寄來大作《論中西思維方式》。您抓住一個大題目,洋洋灑灑,條分縷析,值得佩服。」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博士生導師許余龍教授認為,「《論中西思維方式》氣勢磅礴,系統深入,富有創見,是至今為止同類論著中最優秀的佳作。大作不僅觀點新穎,對各項研究富有指導意義,而且文筆優美,邏輯清晰,實為不可多得。我把大作印發給我的博士生,大家都十分稱贊,認為寫得很好。」清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羅選民教授認為,「《論中西思維方式》如此系統深入地論證一個大難題,令人欽佩。您出手不凡,是我學習的榜樣。大作收入論文集《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確為之大為增輝。」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楊自儉教授評語:「《論中西思維方式》從哲學的層面上研究中西思維方式,內容豐富,高瞻遠矚,思路開闊,氣勢磅礴,富有創見,觀點清晰,論證充分,文字流暢,從深度和廣度拓展並深化了思維方式的研究內容,對中西語言與文化比較研究有很高的理論指導和啟迪作用,對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和各行業、各級領導決策也有很強的指導與應用價值,是一篇優秀論文。」據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外語與外語教學》1994至2004年論文被引用情況的統計分析(見《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11期專文),《論中西思維方式》被引用38次,居所列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榜首。據「中國知網」最近統計,此文被引用851次,被下載7777次,也居被引用論文之榜首。 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精品系列教材」的《英譯漢教程》(學生用書、教師用書,連淑能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出版後受到普遍歡迎,陸續收到80多所院校的教師來信、來電,索取樣書,要求訂購,表示將採用作為教材。教材出版後半年多就重印了3次,許多高等院校已經採用作為本科高年級教材,有的刊物已發表書評,高度評價這部教材。《教程》贈送給參加2006年11月在煙台舉行的「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7次全國學術研討會」的200多位專家和學者,獲得了普遍的稱贊和好評,專家大多認為「這是一部盼望已久的精品教材」,「採用啟發式的編寫方法,這還是首次」,「至今國內出版的英漢翻譯教材,好用的很難找到,相信這本教材會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這本教材很適合課堂教學,便於教師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也便於學生學習和掌握翻譯理論和技巧,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如此等等。許多教師當場要求購買或訂購這本教材。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吳建平教授認為:「這無疑是一部精品教材,可以超過陸殿揚編寫的《英漢翻譯理論與技巧》和其它一些教材。」「相信這部教材會得到廣泛好評。可以預見,很多教師會選用這部教材,就像作者的專著《英漢對比研究》一樣,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和好評,估計年年都會重印下去。教師用書的編法也與別人不同,除了提供參考譯文之外,還提供了教學法提示、論文選題提示等,這對老師和學生有很大的用處和幫助,這也是其他教師用書從來沒有的。這部教材是作者20多年翻譯教學經驗的結晶。」《外語與外語教學》主編、教授徐珺博士認為:「這是一部精品教材,從內容、編法、教師用書等各方面看,都比較新穎、好用。與其它已經出版的同類教材相比,這部教材有很多特色,相信它一定會受到普遍好評和歡迎,就像作者的專著《英漢對比研究》、論文《論中西思維方式》和其它一些論著一樣,受到專家和學者的高度評價,年年重印,在書刊上常常被引用或轉載,從電腦統計和網上看,被引用率都非常高。」根據已經使用該教材的老師所反饋的信息,這部教材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如廈門大學外文學院的張文宇老師,任課三個班,共90多名學生。據他從師生評教評學中了解:①學生很喜歡這部教材,普遍認為書中知識豐富、信息量大、練習豐富多彩,對教材及其練習很感興趣,翻譯能力明顯提高,收獲大。②教師也很喜歡使用這本教材,認為教材編法使學生易學,教師易教,便於教學,也便於自學,教學效果比使用其它教材好,如教師反映說(根據原話整理):「這部教材按課堂教學的規律和需要設計,收編提綱式的講解,配以大量形式多樣的習題,給學生留下許多思考的空間,便於教師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只要作必要的備課,一書在手,便可走進教室上課」。
2003年2月,連淑能教授參加「廈門大學語言技術中心」,與計算機科學系、中文系、海外教育學院等12位專家教授組成跨學科、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並重的研究實體,開展語言信息處理和機器翻譯研究。連淑能教授自1981年起研究英漢/漢英機器翻譯,於1986年在美國講學期間與美國八位專家組成研究小組,出席計算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他在會上宣讀論文《語義結構與機器翻譯》,受到與會專家的重視和稱贊,美國「Statesman Journal」 在頭版作了長篇報道並附大幅彩色照片,美國電腦公司IBM、紐約州立大學、俄勒岡大學爭相挽留他,連教授對這些請求都婉言謝絕,如期回國,參加了國家863計劃項目「類人機器翻譯系統研究」,當時課題經費15萬元。(《廈門日報》1998年11月16日曾有報道)。1998年在美國俄勒岡大學講學期間出席計算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宣讀論文《英漢語義結構與機器翻譯》,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重視和稱贊,同時被俄勒岡大學聘為榮譽教授。
1997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參加「語言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宣讀論文《漢英語言與中西文化》,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重視。 自1998年至2010年,連淑能教授先後應邀赴許多大學、學會、研討會等作了200多場學術講座,內容涉及廣泛論題,如:牛津劍橋世界一流的教育傳統、論中西思維方式、外語科研的創新問題、論文的選題與寫作、當代國內外高等學校教學方法改革的趨勢、與外語學生談綜合素質、關於右腦開發問題、翻譯課教學法研討、密碼速成英語語法等,深受高校師生和領導們的喜愛,每場報告都座無虛席,掌聲不斷,氣氛熱烈,常常連走道和台上都坐滿了聽眾。連教授還經常和易中天教授一起應邀到廈門市委黨校作報告,至今已作了8場。邀請連淑能教授作講座的大學和機構如: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大連外國語學院、蘇州大學、湖北大學、寧波理工學院、中國海洋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湖南大學、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工商大學、浙江海洋學院、浙江工商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魯東大學、煙台大學、河南新鄉醫學院、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中山大學翻譯學院、江西理工大學、贛南醫學院、贛南師范學院、浙江紹興越秀外國語學院、福建師范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集美大學誠毅學院、鷺江大學、莆田學院、閩江學院、武夷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廈門學習中心等國內許多高等院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全國高師高專科研方法研討會、全國高校英語骨幹教師暑期研修班、全國高教園區(大學城)建設與管理研討會、「學之源」科技開發集團、福建外文學會、龍岩外語學會、廈門市委黨校、廈門市翻譯協會、廈門市公開系列講座、廈門市圖書館、集美圖書館以及廈門大學各級黨政領導、廈門大學網路系列講座、廈門大學80周年校慶科學討論會、廈門大學教學工作會議、廈門大學外語節、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圖書館、馬列部、海外教育學院、廈門大學文理工科研究生、漳州校區、外文學院等單位和團體。這些講座分別論述以下專題:系統介紹世界一流大學牛津與劍橋的教育傳統、辦學經驗、如何教學與科研等與我國教育改革密切相關的問題,並與我國的高等教育現狀作了深入的比較,找出牛津與劍橋的奧秘所在及其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比較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論述外語科研的創新、論文的選題與寫作、外語學生的綜合素質、英語學習的捷徑、國內外高等學校教學方法改革的趨勢、開發右腦、增強智慧與綜合素質等論題,被譽為「牛文化的使者」。在講座中,連教授也闡述了自己對我國高校改革和如何進行教學、科研的看法,每場報告都深受歡迎和好評,引起了聽眾的強烈反響,國內報刊、網站曾有多篇報道。
Ⅳ 學習英語閱讀的心得體會 350字左右 十萬火急!!!!今天晚上8點前就要!!
根據英語新課程標准,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而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無論對於學生將來應試還是未來的生存發展,閱讀都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小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仍處在試驗階段,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所有英語教師共同去探討、去發現。但我很肯定的一點是: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是必要的。通過閱讀教材,學生既學習了語言知識,又在閱讀能力上也有所提高(深度、廣度),還能學習西方文化、開闊眼界、引起興趣。
那麼,在新課標下,如何在小學有效地開展英語閱讀課教學呢?
一、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如何對待優中差生。我設計閱讀教學時注重面向全體學生,難度適中,讓大家都參與。我根據個人素質,性格特點等,因材施教,分層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勵機制促學生不斷上進。在激發他們的發現閱讀的趣味性,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無形中調動學生的言語資料庫。在實踐中他們學會自我評價,由此產生的成就感又轉化為無窮盡的學習後繼力。
二、注重閱讀策略的滲透
掌握有效的閱讀策略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重要條件之一。但小學生的閱讀策略尚處於形成期,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如速讀、略讀和跳讀等等。課前預習是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人們可能會認為,語文、數學才聽說過預習,小學生拼讀能力差,詞彙量少,而且不是每位家長都能輔導自己的小孩,怎麼能談得上預習呢?其實這種想法大可不必。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應及時給學生提供有關課文內容的背景知識材料和預習練習,指導學生預習。課堂導讀是提供閱讀實踐活動的保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篇章結構、主題思想、細節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課文。閱讀過程可分四個步驟:
1.引入新課——就是把課文的主題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提供的語言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
2.作出預測——就是預先推測或測定。預測是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題目或圖片去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可能用到的詞彙,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師所給的主要詞彙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句子。
3.設計任務——英語閱讀教學必須在主體參與方面解決問題,增加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的機會和時間。
4.有效練習——拓展閱讀能力的空間。閱讀課後,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展在閱讀課中新學到的語言知識,還要發展其說和寫的能力。課後練習有多種多樣,要針對不同的閱讀課而設計練習形式有表演課文、縮寫、改寫課文、復述故事等
三、積極創設情景,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環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閱讀的場所。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已經成為共識,而且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自然的語境的創設,更利於激活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挖掘他們的自主創新精神
不管教師是示範者、組織者,還是監督者,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的整體作用應是協調、促進和指導。教師要創造一種積極的氣氛讓學生得以充分調動、充分發揮,這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擔負的協調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學生的主體能力怎麼樣,教師都要通過課堂活動對他們進行有意識的策略和能力培訓,使他們的自主創新精神更強,這是教師的指導作用所決定的。如:(1)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2)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找出關鍵詞或關鍵句。(3)根據上下文來猜測詞義。(4)根據問題.關鍵詞或關鍵句提取主要信息.(5)設計排序,判斷,寫作等多種練習。(6)設計趣味朗讀訓練:輕重搭配朗讀,問句重讀.答句輕讀,長單詞重讀.短單詞輕讀,快讀與慢讀。(7)設計擴展課文內容的趣味練習。在具體實施中,形式靈活多樣,如小組合作學習、課內課外結合,集體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不管學生的認知和技能達到怎樣的水平,教師都要認真分析問題,及時幫助,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自信、充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真正把閱讀教學落到實處。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是一個新生事物,還需要我們不斷去實踐、去研究。在閱讀教學中,對英語教師的要求:學會整合教材(即補充必要的、剔除冗雜的)。一篇故事學習完後,要求學生達到:1、理解故事;2、能聽懂磁帶或者其他人的講述;3、能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或者表演。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科學的閱讀方法,循序漸進,並與聽、說有機結合,才會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作為小學英語教學工作者,我們要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Ⅵ 英語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開題報告,老師一般會給模板,還要看你題目是什麼。這是我的開題報告,你參考一下吧。
課題名稱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試析顏色詞的中英文化內涵差異
課題來源
Self-Selected and Approved by the Tutor
一、課題背景及意義 (課題的立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Research Background:
A language not only expresses facts, ideas, or events which represent similar world knowledge by its people, but also reflects the peopl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world outlooks etc.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structure the world around them differently, at least in the language they use to describe that world. Languages differ enormously from one another,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stoms and behavi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ose language reside. In a word, language is a mirror of culture.
When we learn a new word we tend to look for its meaning in the word itself. Yet in addition to its dictionary meanings, the same word may stir up different associations in people,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ur daily life, color words are the common illustration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color words are in the same way influenced by cultures, and used widely in people』s daily lif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or words are not the same . Color words contain a lot of deep meaning, implies a different ethnic feelings. If we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color wor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is to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lor words, in order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of cultures.
二、課題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課題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及可能的發展方向)
Research Status:
Study of color words has long attracted linguists』 attention. The bright lights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for humankind as a whole are the same, but the national language or in different books of different ages 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dialects often be found to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color words. This concentrated and fully prove that language is the result of human cognition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objective world,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world, e to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cultural traditions. Study of color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etwee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same object can look at how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terms show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which for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e, linguistics, and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Research Tendency:
21st century』s color words study should stress the originality 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scholars, domestic or abroad. The study should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olor words, making breakthrough, upgrading the research quality.
三、研究內容及研究目標 (對研究的內容進行說明,並闡明要達到的目標)
Research Contents:
A.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lack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1.1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emn and the Dignified
1.2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Profit
1.3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 Peopl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2.1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ath
2.2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vil and Unfortunate
2.3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hame and Disgraceful
2.4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Anger
B.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hite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1.1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ure and Lucky
1.2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Integrity and Honesty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2.1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Poor
2.2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Worthless and Timid
C.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1.1 Red Is Associated With Honor and Lov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2.1 Re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bscenity
2.2 Red Is Associated With Revolution and Socialism.
2.3 Red Is Associated With Danger and Loss
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1.1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oble
1.2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Joy and Missing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2.1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Vulgar and Exaggerative
2.2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ward and Disease
Research Objectives:
I write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lor word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in Western culture.
四、預計的研究難點 (課題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論難題或技術難點)
With the changing society, people have a view of things may have diametrically opposite point of view, how is the color of the word has become more authoritative to be a problem; how to get peop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lied meaning of color words which may lead to cultural conflict is also a problem. As the color words in real life, the widely used, it is difficult in a paper summarizing, so how to form the color words of the formation of an effective system is a difficult. Possible problems also contain: (1)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helpful data, especially the books or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native scholars; (2) Difficult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nsightful ideas and the attainment in originality e to lack of the knowledge related.
五、創新點 (選題、觀點、理論、材料、方法等創新點)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developing constantly, keeping absorbing more color words. What is new in my thesis is that I try to focus my study on color words in modern English, making the research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loanwords.
六、進度計劃 (根據研究內容及研究目標所預計的進度安排)
1. Nov.16th — Nov.22nd , 2008 Subject selecting & topic narrowing
2. Nov.23rd — Dec.20th , 2008 Data gathering
3. Dec.21st — Jan.10th , 2009 Opening report & detailed outline
4. Jan.11th — Feb.8th, 2009 Literature review
5. Feb.9th — Mar.14th, 2009 First draft
6. Mar.15th — Apr.10th, 2009 Second draft
7. Apr.11th — Apr.20th, 2009 Final version
8. Apr.27th — May 14th, 2009 Printing
9. May 17th — May 25th, 2009 Thesis debate
七、資料來源 (指能夠支持「課題背景」、「課題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所論述內容的主要文獻資料)
[1] Baugh, A.C. & Thomas Cable.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Eckersley, C.E. Brighter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9.
[3]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 Millan Ecation, 1985.
[4] Hornby, A.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Z].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74.
[5] Knowles, G.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U.S.A.: 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1997.
[6] Lott, B.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 U.S.A.: Edward Arnold, 1989.
[7] Lyons,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1.
[8] Wales, K. Northern English: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 Wu Weizen.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0] Yang Yanhua & Zhang Shufan. Modern English Lexicology [M]. Peking: Metallurgical Instry Press, 2007.
[11] 陳永燁.「英漢顏色詞所表現的中西文化差異」 [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7).
[12] 戴煒棟,何兆熊.《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A].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2.
[13]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14] 蔣棟元.「論顏色及顏色詞的文化差異」 [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3).
[15] 唐振華.「英漢顏色詞的翻譯」 [J].《中國科技翻譯》,1997,(2).
指導教師意見:(對課題的認可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系(教研室)審查意見:
系(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Ⅶ 英語課題研究關於語音詞彙教學實踐探究總結怎麼寫
一、課題研究方法
1、參考文獻法:即查閱相關的資料,認真系統的學習有關的理論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學習相關研究材料,進行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2、調查分析法: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學生英語詞彙聽說讀寫能力的現狀,為課題研究進行更直接有效的指導;
3、行動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思考、研究、提高:
(1)通過各種不同的有效的學習英語詞彙的方法,幫助學生正確掌握單詞;
(2)通過調查,對兩個班級學生就詞彙使用及記憶等方面進行對比,尋求有效的詞彙教學方法;
(3)通過課題研究提高學生學習及掌握英語詞彙的興趣和能力。
4、個案研究法:圍繞典型對個人開展研究,以尋求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方法;
5、對比測試法:在課題開始和結束時,分別對本冊教材中的四會單詞進行檢測,對比成績的變化。以本校六年制四年級兩個班為實驗班,研究過程在教學常態下進行。
6、經驗總結法:重視資料積累,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
二、課題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收集相關資料,學習有關理論文獻,尋找理論依據,明確實驗目標,提煉先進理論經驗,制定論證課題研究方案和具體實施設計,申報課題。
2、實施階段:
(1)根據研究內容制定實施計劃,組織實施。
(2)進行理論學習,構建基本操作模式,深化課題涉及的相關評價指標與實施方法。
(3)組織課題研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進行階段成果匯報,將研究成果逐步推廣,加大實驗論證力度。
3、總結階段;
(1)整理有關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分析各種數據。
(2)匯集各種實驗材料,歸納總結研究成果。
(3)撰寫實驗結題報告,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鑒定。
三、研究成果的形式
1、讀書筆記;
2、課例分析;
3、寫作論文。
論文題目:《運用多媒體,提高英語課堂效率》
《運用歌謠掌握英語詞彙》等。
四、研究與實踐過程
(一)調查研究
9月到10月期間,主要用調查法,訪談法及測試法對學生情況進行了全方面的細致了解。
(二)發現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在詞彙的學習上都存在問題,歸納一下主要表現在心理方面、詞彙方面、方法問題幾個方面。
(三)解決問題
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多方面入手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英語詞彙的運用能力的途徑,探索怎樣轉變學生詞彙學習思路,調整英語詞彙教學內容,並努力創新詞彙教學方法。
五、取得的成效
1、深入了解詞彙學習現狀,因材施教;
2、激活學生詞彙學習興趣;
3、克服了學生對詞彙學習的心理障礙;
4、學生考試成績顯著提高;
5、學生的詞彙量增多,單詞書寫、應用能力增強;
6、總結了多種認讀和記憶單詞的方法和單詞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要注意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學生運用單詞說句子的能力較差,特別是閱讀能力有待提高。要想靈活運用單詞,還要多給學生創設詞彙運用的場景,真正發揮英語詞彙的作用。
Ⅷ 急需一篇馬列原著的讀書筆記,要求3000字!!希望大家幫忙啊!!
學馬列經典原著有感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結晶,是馬克思、恩格斯等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研究極為詳盡的材料,經過非常嚴密的論證,用工人運動的實踐加以檢驗,從而得出的科學結論。作為當代大學生,雖然不需要我們把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著統統讀一遍,但卻有必要把重要的經典著作認真地讀一讀,否則就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這學期馬列原著課的學習,不管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識儲備和理解上,還是在學習的具體方法上,感覺自己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這篇文章我主要想談談自己在學習馬列原著過程中的一點小體會。
一 學馬列原著的必要性
首先,通過馬列原著的學習,我們可以掌握充分的馬列理論知識。作為一名馬列專業的學生,我深知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現在的學習還是以後的工作、生活,它的影響都將是重大的。只有當我們認真閱讀了原著以後,才會深切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充分吸收這一思想理論寶庫的「養分」。
其次,通過原著的學習,我們才能夠辨別真假馬克思主義,做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現代社會,許多人打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旗號,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到處招搖撞騙。馬克思曾經說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所以我們只有在真正讀了馬列原著的基礎上,才能夠分清那些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那些是魚目混珠的假馬克思主義,最終才能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再次,只有掌握了馬列原著的精髓,才能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指導實踐。回顧歷史,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中國的實際,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我們就不會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因為不能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不聯系中國的實際,只是教條式的照搬馬列理論,最終使革命遇到重大的挫折。比如: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差點讓中國革命斷送了「性命」。可見,只有在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礎上,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並把它用於實踐,與現實相結合,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最後,通過馬列原著的學習,我們才有力量與錯誤的思潮作斗爭。現代社會,許多人以批判馬列原著為榮,千方百計的尋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漏洞,對原著提出質疑,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過時了。比如:對於「兩個必然」的認識。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現狀,就有許多人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於「兩個必然」的論斷。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現在不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而是社會主義面臨著滅亡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通過對馬列原著的深入學習、研究,從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去探討這一論斷,就會發現其實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斷的爆發經濟危機,社會矛盾得不到調和的情況下,提出這一論斷是符合現實依據的。 所以只有擁有充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才能與「馬克思主義的敵人」做斗爭。
二 學馬列原著的現狀分析
現代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淡化和漠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這些都是已經過時的東西,是僵死的教條。學馬列的人都是觀念陳腐,思想保守的書獃子。雖然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我們都沒有停止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但是又有幾個人是真正的學懂了馬列思想,真正的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呢?除了形式上的學習以外,收獲其實很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之所以在高校被忽視、淡化,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馬列原著已經過時。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我們所講的馬列原著寫於一百多年以前,無論從歷史背景上看,還是從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上看都遠離現在。近百年來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造成了巨大的差異,使學習馬列原著失去了現實主義,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學習一些新興學科的知識上。比如:計算機、英語……
其次,馬列原著晦澀難懂,不學也可。當代許多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原著無論在背景材料還是在論證方式上,甚至包括所使用的詞彙、語法、引用的典故,對我們說來都很生疏,難讀難解,尤其哲學原著更是如此,即使下功夫學也學不懂。我們學了原理課就夠用了,沒有必要學原著。另外,馬列原著給人一種晦澀難懂的「大部頭」形象,更是增添了學生的畏懼和厭倦心理。
再次,馬列原著內容空洞,現實意義小。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現在講原著是沒有什麼現實意義的,有種「無的放矢」的感覺。我們所講的馬列原著中大部分屬論戰性著作,現在論敵本身已經不存在了,他們的理論,如杜林、馬赫等人的理論對我們本無影響,只是通過學原著才對其有所了解。我們現在學習這些著作是虛設論敵再去批判,不能解決現實間題。
三 學馬列原著方法探討
對於如何學習馬列原著這個問題,在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我一直都沒能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但是通過這學期馬列原著課的學習,感覺收獲不小。老師教給了我們不少學馬列的方法,彌補了我在大學過程中的不足。其中,我的深切感悟就是在方法上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具體說來主要有一下幾點體會:
首先,馬列原著的學習,必須要在內容上完整准確的加以理解,同時要將理論緊密的與現實相聯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著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不能從理論到理論。我們主要要學習的是革命導師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而非斷章取義,背幾條結論性的理論總結。同時學習過程中既要了解正面的觀點,還要了解反面的觀點,最後站的客觀的立場上來加以評判,也就是用對比聯系的方法加以學習。
其次,在泛讀的基礎上,做到精選與精讀相結合。馬列原著內容眾多,對於我們來說不可能全部涉獵,所以就只能選擇經典的馬列文章來加以學習、研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就我們目前的專業知識積累,根本區分不出那些是適合我們精讀的文章,那些是適合泛讀的章節。而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就可以在這個方面給與我們指導,從我們的實際出發來引導學生學習。比如:這學期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學習了《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通過這幾篇文章的學習,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經濟學方面的內容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不再只是泛泛的知道幾條結論了。另外,對於比較經典的文章,我們還需要反復的研讀,理解其精髓。比如:《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等。這些文章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性表述,且與當今現實關系緊密,對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再次,具體的方法上,面對一篇馬列原著文章,以前的我一般都習慣於只讀文章的正文部分,讀完後總是有一種不知所雲的感覺。通過這學期老師的指導,我覺得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通過第二手資料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這樣才能站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他的內容。第二,在閱讀過程中,首先要讀提要、讀目錄、讀序言、後記,然後翻閱全書。在此過程中,還必須讀索引、注釋、備注等。此外還要做好讀書筆記。對於不懂的地方要做好記錄,然後向老師、同學請教,互相交流溝通。這些步驟一步也不能少,否則就很難全面的理解文章內容。第三,對於要精讀的章節,我們還必須充分的加以理解閱讀,且要客觀、不帶任何偏見。
最後,學習完一篇文章以後,我們還必須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將文章的內容和方法與現實相聯系。尤其是對於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我們還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思考,提出解決的辦法。將理論用以實踐,指導實踐,這樣的學習才後有意義。這點也是我們現在很難做到的。
馬列原著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想任何馬列理論方面的專家學者都不敢說自己已經將馬列原著完全學懂、看透了。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不懈,把讀馬列原著當成我們「畢生的事業」。只有這樣的學習才能有所收獲,才能真正領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最後,我想用老師上課時給我們說的一句話來結束全文—— 多讀、多看、多寫!
Ⅸ 如何提高高年級學生英語閱讀的能力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所謂課題背景,主要指的是為什麼要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所以有的課題乾脆把這一部分稱為「問題的提出」,意思就是說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或者說提出這個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課題研究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課題要研究的是什麼。比如我校黃姝老師的指導的課題「佛山新八景」,課題研究的內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為重點,考察佛山歷史文化沉澱的昨天、今天、明天,結合佛山經濟發展的趨勢,擬定開發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氣象的文化旅遊的可行性報告及開發方案。」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應該敘述自己在這次研究中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在「課題研究的方法」這一部分,應該提出本課題組關於解決本課題問題的門路或者說程序等。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方法有:實地調查考察法(通過組織學生到所研究的處所實地調查,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問卷調查法(根據本課題的情況和自己要了解的內容設置一些問題,以問卷的形式向相關人員調查的方法)、人物采訪法(直接向有關人員采訪,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獻法(通過查閱各類資料、圖表等,分析、比較得出結論)等等。在課題研究中,應該根據自己課題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的課題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實用就行。五、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當然就是說本課題准備通過哪幾步程序來達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這一部分里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就是自己的課題大概准備分幾步來完成。一般來說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不外乎是以下幾個方面:准備階段、查閱資料階段、實地考察階段、問卷調查階段、采訪階段、資料的分析整理階段、對本課題的總結與反思階段等。
六、課題參與人員及組織分工。這屬於對本課題研究的管理范疇,但也不可忽視。因為管理不到位,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的職責,有時就會偷懶或者互相推諉,有時就會做重復勞動。因此課題參與人員的組織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參與研究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推選出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任務分派和落實。然後根據本課題的情況,把相關的研究任務分割成幾大部分,一個小組負責一個部分。最後由小組長組織人員匯總和整理。
七、課題的經費估算一個課題要開展,必然需要一些經費來啟動,所以最後還應該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課題所需要 的資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資料需要多少錢,實地調查的外出經費,問卷調查的印刷和分發的費用,課題組所要佔用的場地費,有些課題還需要購買一些相關的材料,結題報告等資料的印刷費等等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資金作後盾,課題研究勢必舉步維艱,捉襟見肘,甚至於半途而廢。因此,課題的經費也必須在開題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綢繆,才能真正把本課題的研究做到最好。
學位論文是學生獲得不同等級學位的一個必要條件, 但學位論文的撰寫一定要通過開題報告這個關,如果開題報告不被通過,那麼就不允許撰寫學位論文,顯然開題報告對於學位論文而言至關重要。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如何撰寫? 開題報告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之間是什麼關系?各部分的撰寫有什麼具體的要求? 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撰寫開題報告之前弄明白。一、選題及目的撰寫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首先要有選題。選題就是學生學位論文的研究題目。選題有幾種來源,要麼來自於個人的生活經驗或專業經驗,要麼來自文獻閱讀,要麼來自於老師的建議。選題還會涉及選題的大小、選題的范圍。它們都是相對而言的, 這也視研究隊伍的大小和研究能力強弱來確定。例如學有效性研究」,甚至再縮小為「小學數學幾何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由此可以看到選題由大到小的變化。選題意義可以理解為研究目的, 選擇了一項研究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 這是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確的目標, 通常選題意義或研究目的可
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是學術意義,第二是理論價值,第三是實踐價值,第四是個體目的,第五是知識發展。任何一項
選題都可能從以上幾個方面來設定其意義,但並不是每一個選題都要達到這些目的, 這要視選題大小、范圍和類型而定。
在選題意義上,作為一種科學研究, 論文的意義在於填補知識的空白或探索新知識、找到一些現象的起因、描述一些現象
、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或驗證一個假設。
二、概念和理論框架從研究選題、研究問題、研究文獻綜述到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
確定中可以明確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 但一項研究是否具有獨創性或原創性還取決於這項研究的理論框架或分析
框架、研究視角或範式。所以在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中還須提出研究的理論框架, 這個框架將決定學位論文的邏輯結構。
研究「概念框架和研究目的密切相連,而且研究目的與框架共同對研究問題的形成造成重要影響」[1]8。為什麼研究需要概
念或理論框架呢? 這是因為一個概念框架、模型或理論可以幫助提出一個科研問題或對某個問題做出解答。科學研究實質
上是為了發展或驗證能解釋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理論、假設、模型、猜想概念框架。研究問題和理論之間的聯系是直截了當
的。一個研究問題可能需要多個理論,不同的理論可能對一個問題作出不同的解答,如「班級人數和學生成績之間的關系是
什麼」 這樣一個研究問題可以用多種理論來回答。另外,觀察什麼與如何觀察是由該問題或選題的一個核心概念來驅動的
。那麼什麼是概念?什麼是概念框架?什麼是理論?什麼是理論框架?概念或理論從哪裡來?如何在研究設計中構建概念或
理論框架? 如何在研究設計中應用概念或理論框架?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的理論框架其實還
與研究的假設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每一個開題報告都會有研究的假設,或者說,做研究首先要有假設,然後去找證據證
明這個假設是成立的。如一個研究生提出了一個假設,說一個人的數學成績取決於他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強則數學成績
就高,這就是一個假設的理論模型。三、研究問題一切研究都始於問題, 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是研究的開題報告,因此也
必須始於問題。年鑒學派大師費弗爾說得明確:「提出問題是所有史學研究的開端和終結,沒有問題便沒有史學。」[2]同
時,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可能只需要數學或實驗技巧,而提出新問題、發現新可能性或以新視角
看待舊問題, 卻需要具有創造性的想像力,這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3]52 由此可見在研究中問題的重要地位。什麼
是「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說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麼,想要通過研究理解什麼,因此研究問題一定是指向知識和理解。研
究問題與研究假設是有區別的,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對這些問題的嘗試性回答。問題的來源「多數人的寫作或者緣於現實的思
考,或者緣於閱讀的興趣。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閱讀會促進對現實的思考,對現實的思考常常會求助於閱讀。」[4]「
通過專業或個人日常經驗選擇一個研究問題似乎比通過(老師)建議或文獻的途徑更加危險。但這種擔心未必正確。以個人
經驗指導你的研究有可能會更具價值。」[1]13 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專業活動、生活經驗、老師建議都可能成
為研究問題的來源。這里需要解釋和說明的是,在中文中「問題」有多重意義,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 各具
有特定的意義所指。我們用三個動詞就可以解釋這三個詞的意義了:「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和「討論問(議)題」。
在學術研究中可能為了「解決問題」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問題,所有的「解決」「回答」的問題都可以成為討論的問題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問題」。通常我們會說,「偉大的科學研究工作常常出於解決某一急迫的實際問題。」[3]19三
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為什麼?如何?由於研究者的研究價值觀不同, 對研究問題的認識也不同。馬克斯威爾把研究問題
劃分為三類,它們是一般化問題(generic questions)和具體化問題(particularistic questions)、工具主義者問題和
實在論者問題、變數問題和過程問題[1]53。也有方法研究學者認為,「大量的教育研究問題可以歸納為相互關聯的三類形
式:描述性問題———正在發生什麼?因果性問題———是否有系統性的作用? 過程性或機制性問題———為什麼會發生
或怎麼發生的? 」[3]93 我們把問題基本上分為三類,即本體論問題、價值論問題和方法論問題, 通俗地說, 在研究中
時刻要回答「是什麼」、「為什麼」和「如何、怎麼辦」的問題。問題的表述方式研究者應該以有助於實現實踐目的的方式
提出研究問題, 而不應該把這些研究的目的隱藏在研究問題本身中。並且研究問題必須是通過研究能夠得到解答的問題,
研究必須是真正可以實施的。「如果提出一個沒有哪個研究能夠回答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無論是因為無法獲得回答問題的
資料,還是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有嚴重的效度威脅。」[1]51如果把研究問題劃分為工具主義者問題和實在論者問題, 那麼通
常會有如下說法: 提出研究問題時,要以研究對象所說或所報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觀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為
或因果推論的方式提出。4.問題和選題的關系對什麼問題的研究和回答才具有選題意義? 研究問題應該通過研究者的研究
可以回答的問題,而且可以直接詢問研究如何實現實踐的目的。在論文開題報告中,首先要表述的是「問題的提出」,也就
是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德里達在談到「本體論」問題時,認為本體論始於「這是什麼」這種方式的提
問,但他反對邏各斯中心主義方法,但反對的策略則是「回溯到源頭去」,他主張的追溯就是「提問(questioning)」,
「提問看上去只是疑問而無所肯定,其實,照海德格爾的說法,在提問中,所要問的問題的方向就已經確定了。這其中就有
著yes。」[5]因此在我們的論文開題報告中,提出問題本身就是一種肯定, 提問者只是對它進行論證而已。要很好地設計
研究問題, 因為它們會影響到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效度或結果。研究問題是研究設計的中心,它決定著其他各個部分。問題提出要有意義。「從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並具體確定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這一過程對科學研究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