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語作文:批判性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100字
Criticism exists here and there.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can get criticised by others from time to time.
Different people treat criticism differently. Some take it as offence and humiliation. And they might argue back when things get intense. While others take it as a breeze and a reflection. It comes and it goes. If they did do something wrong, they took lessons from the criticism. If the criticism is not true, they let it go and never let rumors interrupt their life or ways of thinking.
And me? I'm someth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above.
⑵ 批判性思維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英語作文
英語閱讀分為三個層次:表層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層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評價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
表層閱讀理解相近於傳統的閱讀理 解,只需理解字面意義即可;深層理解要求能夠正確地推斷出字里行間的引申意義,也就需要 深度閱讀;評價性理解要求讀者閱讀之後開展思考,針對閱讀內容產生自己的評價觀點。
當前 較多學生的閱讀僅僅停留在表層理解,尚不能對閱讀內容做出分析和評價。
所謂批判性閱讀就 是對閱讀內容的較深層次的理解、分析和評價,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出疑問,尋找答案,進 行推理。
綜上所述,批判性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判性思考,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
因 此,批判性思維能力與批判性閱讀是緊密聯系的。
2 翻譯專業英語多文體閱讀教學 翻譯專業旨在培養博聞強識的應用型翻譯人才,翻譯學科的建設是由翻譯理論、翻譯實踐 和翻譯批評三大支柱共同組成。
翻譯批評是連接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橋梁,是選取一定的翻 譯標准對譯作進行分析,評價優劣的判斷過程。
開展翻譯批評需要批評者具有準確的、客觀的 評價體系及思想,因而離不開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因此,批判性思維能力應當是翻譯專業學生
⑶ 如何在讀英文時培養批判性思維
教學內容分析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旨在作出准確的判斷,是以有依據的判斷為目標,並採用適當的評價標准,確定事物真正的價值或優點的思考(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5)。批判性思維讓人積極地、創造性地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服從權威或習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語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議論文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優質材料,但高中英語教材卻比較缺乏適合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議論文語篇。以人教版英語教材必修模塊一至五為例,25篇主課文中包括15篇記敘文和7篇說明文,其餘3篇為對話,缺少議論文體裁。因此,備課團隊選取了1995年全國高考北京卷閱讀理解C篇作為此次培訓會的教學材料(見附錄)。
該材料的文體為議論文。中心話題為是否應該支持動物園圈養動物。文章結構清晰,論點、論據以及結論明確。文章以反問句開頭,表明作者的觀點——把動物關在籠子里是對動物的不公平和不尊敬。第二、三段分別以動物園聲稱關心和拯救瀕危動物的陳述開始,然後作者通過事實、例證、研究發現以及數據駁斥動物園的說法,最後得出結論——人們不應再支持動物園,而應該支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組織。作者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使用了很好的論證技巧,如使用研究發現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可信度。但是作者的有些論據不夠客觀,語言表述過於絕對,某些言辭明顯有誇大其詞之嫌。該語篇適合培養學生辯證地、批判性地看待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該材料經過整合改編後全文總長231詞,一些生詞,如zoochosis,可以從上下文推測其意思,詞彙難度不大;存在一些可能影響學生理解的長難句,如文章開頭的反問句等。考慮到本篇閱讀材料結構清晰這一特點,在學習方式上備課團隊決定採用學生自主閱讀、記錄關鍵信息、自主構建文章形式圖式和小組合作分享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研讀、探究、體驗,與文本對話,豐富自我,在閱讀活動中積極思考,自主分析和鑒賞課文。在閱讀滿足學生個體需求的基礎上使課堂呈現思維的多元性,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學生分析
文本話題為動物園和動物保護,學生對此話題熟悉,基本都有去動物園的經歷和相關經驗。同時,高中學生已基本形成對一些事物的判斷與看法,因此從背景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思維能力上能夠與作者的思維進行碰撞,甚至產生沖突,這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最佳教育契機。由於本次觀摩活動是借班上課,可供選擇的授課對象為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學生,最後備課團隊選擇了高二年級的學生。原因有三:首先,材料來源於高考題,適合對象是高三學生,經過整合處理後從詞彙和理解能力要求看更適合高二學生。其次,高二學生的閱讀量和視野均較為開闊,他們通常會通過電視、紀錄片、閱讀材料和報刊了解一些有關野生動物和圈養動物的情況。第三,高二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更廣且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他們有更好的獨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對文章的內容作出具有個人意義的判斷。
3.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備課團隊將本節課定位為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的閱讀課,並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通過快速閱讀識別並理解作者反對動物園圈養動物的態度和觀點;通過細讀獲取並理解作者的論點、論據及結論,並用關鍵詞進行記錄,同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邏輯關系,並進行闡釋。
(2)能通過批判性閱讀來評價作者的論據、觀點以及結論,調整和豐富個人觀點,並進行分享與表達。
4.教學設計思路
(1)備課思維過程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作為一節代表北京參加全國高中英語教學觀摩培訓會的課例,應該在模式上有所突破,為英語閱讀教學提供新思路。
① 發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在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閱讀僅僅停留在信息提取層面,對發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關注不夠。
備課團隊決定在本節閱讀課上重點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做積極的閱讀者。教師引導學生對任何可能形成結論的陳述提出合理的質疑,尋找有力的證據,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批判性思考之中:從識別文章的主要觀點,到獲取支持觀點的證據,再到最終找到作者的結論,教師一直鼓勵學生思考,與文本互動。在理解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學生就會將文章內容與自己的經驗進行比較,不斷對自己提問:文章內容與我的想法是一致的還是矛盾的?作者到底想要闡述什麼觀點?作者給出了哪些理由?我是否被這些理由說服了?我的依據又是什麼?我自己又得出什麼結論?我自己的觀點是否令人信服?
在這一系列的質疑、碰撞、調整的互動中,學生進行了大量的、積極的思維活動,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貫穿了整節閱讀課,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得到強化和提升。
② 關注具有個人意義的閱讀體驗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教育部,2003)要求英語教學進一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但是,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過於簡單化和表面化,更關注結果,忽視閱讀體驗過程,而且對個性化閱讀關注不夠。
備課團隊決定在本節課上採用個性化閱讀的學習方式,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閱讀活動以學生自主研讀為主,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積極思考,自主把握、分析和鑒賞課文,使閱讀活動建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
本篇閱讀文章的中心話題為是否應該支持動物園圈養動物。本節課的教學主線就是理解作者對於這個話題的觀點、論據和結論。在信息輸入環節,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安靜閱讀,以記筆記的形式獲取作者對於這個話題的觀點、論證過程以及結論。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於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體會了作者完整的思維過程,也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豐富了自己對動物園圈養動物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為最後個人觀點的形成和表達作鋪墊。整節課是一個豐富和表達個人真實思想的過程。
(2)課堂教學活動
在理清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主線後,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①激活圖式,形成閱讀期待。學生通過觀看動物在自然環境和在動物園里的兩種不同狀態,激活有關動物園及動物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形成想要通過閱讀去了解作者觀點的期待。
②建立語篇圖式,深化理解。學生自主閱讀,識別並歸納作者的觀點、論據以及結論,以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同時通過記錄關鍵詞和繪制不同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語篇的邏輯關系,將語篇信息轉換為可視的圖像信息,從而整體感知語篇的內在語義關系,推動深層理解,同時建立起議論文的形式圖式。
③豐富圖式,構建個人理解。學生通過小組分享,修正對文本的理解,然後再次進行批判性閱讀,結合個人背景知識和生活體驗表達對作者觀點的看法以及對作者論據的客觀評價,形成個人獨立的思想和見解。
(3)教學內容的調整
對於剛進入高二年級的學生來講,本篇閱讀材料無論從詞彙量上還是從句式結構的復雜程度上都有點偏難。因此,備課團隊對閱讀材料作了以下調整:
① 文本生詞的處理
由於是高考閱讀文章,文中一些詞彙對於高二學生來說是生詞,而且上下文並不能提供足夠的線索幫助學生猜出詞義。因此教師在閱讀材料中對bar、claim、captive breeding等生詞標注了中文釋義。
② 復雜句式的處理
教師在前期教學中發現,在識別和歸納作者的論據時,很少有學生會提及圈養動物的效果。課後與學生交流發現,文章第三段中的句子「Captive breeding of endangered species has not resulted in their being sent back to the wild.」造成理解障礙,因此學生對這一點避而不談。由於本節課主要是思維訓練課,教師不願意打斷學生思維活動的連貫性,故不涉及過多的長難句講解。於是備課團隊經過與外教討論,將該句調整為:Captive breeding has not led to endangered species going back to the wild.
③ 文章篇幅的處理
由於本次課例的時間為35分鍾,在一節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目標的英語閱讀課上,若要保證教學目標達成的效果,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和思考時間。同時,自主閱讀並記錄關鍵信息的學習方式更增加了對時間的要求。因此,備課團隊經過認真討論一致認為應該從原文第三、四段中刪去一段。最終我們選擇刪去第三段,保留第四段,原因是第四段有關圈養繁殖的內容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Step 1: Lead-in
1.教師給學生播放兩段視頻。第一段是野生非洲獵豹自由奔跑的視頻,學生可以充分感受獵豹的速度。第二段是關在動物園里的美洲豹來回踱步的視頻,學生感受到的是美洲豹的焦躁不安。學生觀看第一段視頻後,教師提問: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學生答:Excited. I feel its speed and power. 教師繼續追問:Where does it live? 學生答:In its natural habitat. 接下來,學生觀看第二段視頻。教師提問: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學生答:I feel the leopard is bored and anxious. 教師繼續追問:Where does it live? 學生答:In cages.
2.學生簡單表達個人對動物園圈養動物的看法。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並讓學生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教師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同時教師在黑板上記錄學生的觀點。學生在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激活經驗,激發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
關於野生動物與圈養動物的兩段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野生動物與圈養動物的區別,更讓學生在為野生動物的智慧和自然美激動的同時,為圈養動物失去自由而痛惜,之後教師的「寥寥數語引領學生入境,激發了學生思想的火花」 (註:摘錄自比賽現場外專委的微信互動平台中老師們對本節課的評價,以下簡稱「微信平台」)。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從多渠道獲取信息,綜合各方觀點,經過分析判斷,形成自己觀點的過程。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與全班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將學生的觀點分類記錄在黑板上,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為輸出環節的深入思考做好准備。
Step 2: Reading for the writer's opinion
1. 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並回答問題: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該問題的答案「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is not fair or respectful.」出自文章的第一段。之後教師追問:What makes you think so? 有的學生找出文中的信息:Most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教師又問:That's a good try. Can you find a better explanation? 學生沒有迅速定位關鍵信息,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大聲朗讀第一段,之後繼續提問: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學生答: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教師對這一回答給予肯定,並指出這個句式被用來表達強烈的質疑。接下來教師追問:Do you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Who else might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學生答:Zoos or zoo keepers.
2. 學生再次快速閱讀文章,並檢測自己的推斷。學生的推斷是正確的:動物園方與作者持不同觀點。
[設計意圖]
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識別作者的觀點(Cottrell,2011),此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找到作者的觀點。文章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一個含有「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的特殊疑問句。本句話是文章中的一個長難句,首先這個句式學生比較陌生,另外該句還包括一個賓語從句和一個插入語。但這句話是作者觀點的出處,如果學生對這個句子不理解,那麼就會影響後面的閱讀,也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在此帶著學生一起理解這個句子,並引領學生通過朗讀體驗這個特殊疑問句式表達的強烈質疑。
教師通過追問第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與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學生不需要馬上回答這個問題,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閱讀文章不只是理解作者的觀點,還可以與作者互動,甚至可以質疑作者的觀點和看法。
Step 3: Reading and taking down key information
1.學生細讀文章,並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以下信息:作者的觀點、動物園的說法、作者駁斥動物園說法的論據以及作者的結論。
教師提醒學生記筆記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以上信息以思維導圖、表格或流程圖(見下圖)等形式組織起來。
https://..com/question/500703689023227964.html
⑷ 媒體對社會益處的英語作文
【解題思路】
本文建議採用五段式。正文分三段,分別交代原因、好處、壞處。
原因:信息化時代information era的到來和全球一體化globalisation的發展使得現代人越來越依賴於媒體傳遞的信息。
好處:新聞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關於國家的政治動向、政策變化的報道可以指導個人和公司的發展計劃、投資理財;天氣預報、路況信息等為個人的出行提供了指導;一些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新聞也喚起公眾的同情心,使有困難的人得到社會的幫助。
壞處:有些新聞來源不靠譜,特別是網路媒體。由於人人都可以通過twitter之類的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來傳播信息,因此給謠言rumour的傳播提供了可能。有些媒體受政黨控制,因此傳遞的是一些帶偏見biased的消息,公眾無法客觀地從媒體中獲取真相。甚至有些無良記者unscrupulous journalists為了引起轟動sensation,通過捏造一些假新聞chequebook journalism來吸引讀者眼球。
結論:國家可以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constituted,媒體應該進行自我審查impose auto-censorship,來規范媒體和記者的行為。而公眾應當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來辨別新聞的真假。
⑸ 英銳批判性閱讀寫作,對SAT的Essay寫作有利嗎
在SAT中,雖然來只是一篇文自章,卻要求孩子不能只在表面泛泛而談,而是要論證分析作者的觀點。考查的其實是批判性閱讀和寫作的方法。英銳批判性閱讀課程,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能力,肯定是有利的。
⑹ 怎麼提高英文論文的寫作邏輯
在國外大學,留學生們的主要作業就是英文寫作,所以大家要想提高成績的話,那麼英文寫作能力是必須要提高的。而同學們要想提高英文寫作能力,那麼邏輯思維能力非常關鍵。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
注意邏輯聯系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種說法:英語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語言,這話是從何說起呢?首先,英語在遣詞造句上是遵循嚴密的邏輯形式的:用詞要求人稱、數、格的一致;句子有嚴謹的主謂結構,多用關聯詞語,重視形式的對應和銜接。並且在全文當中,突出主題句,直線式展開段落。
一篇好的文章並不是句子的機械堆砌,而是一個有機整體,句子和句子之間是存在嚴謹的邏輯關系的,要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間,段落和段落之間的銜接和連貫 (Coherence and Cohesion)。
要寫出邏輯清晰的文章,我們必須學會使用連接詞和語義承接。常見的連接詞有:Because, while, if, however, therefore, although, similarly, consequently, nevertheless。
語義承接是指通過上下文之間的承接關系來自然行文,比如通過指示代詞、人稱代詞的辦法對前一句中出現過的內容進行指代,或者對前一句話中出現的關鍵詞進行轉述、解釋,從而形成自然的承接關系。
邏輯學訓練
要寫出思維嚴謹、脈絡清晰的文章,學習一下基本的邏輯學規律對我們來說很有必要。
具體到英語寫作中,非常重要的三點基本規律是排中律、同一律和矛盾律。
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文章的立意要明確鮮明。比如像這樣的作文題目:」Some people think that students should go to boarding schools instead of living at home.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我們需要明確給出自己的意見,贊同或者反對,而不是模稜兩可,觀點不清。
同一律(The Law Of Identity): 在構思過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須始終不變,保持統一。 要確保文章的立意和體裁符合要求並且在行文中始終如一,語言風格得體。
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 文章論述必須首尾連貫,避免出現自相矛盾,跑題離題的情況。
善用思維導圖
寫作文時常常因為沒有例子、沒有思路或整篇文章結構掌握的不好而焦頭爛額。邏輯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大大改善這種狀況。
用思維導圖整理資料,不但能夠幫助你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而且能夠幫助你理順整篇文章需要的資料,形成初步的思維邏輯,可以一氣呵成,專心致志把文章寫完。
在寫作文時,就算思路阻塞也可運用邏輯思維導圖將思路進行再整理,既不會忘記初始設想,也能夠及時記錄下思考過程中產生的靈感,更是可以配合以導圖中的頭腦風暴,打開更多腦洞,寫出精彩的文章。
大量閱讀 大量思考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清晰的邏輯,有力的論證,一定是建立在對話題有足夠多了解的基礎上。閱讀的時候,不妨做一下訓練思維的練習:
1)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作者的論點
2)列出你認為作者最有力的支持性論據
3)列出你認為最薄弱的論據,如果換做是你,你會做出什麼樣的改動
閱讀時多問自己一些這樣的問題,並嘗試著模仿優秀的文章,這樣才能不斷提升。除此之外,知識儲備也非常關鍵。平時要大量閱讀,有意識地對各種問題進行素材積累,並學習優秀文章的行文結構、思維模式。
以上就是一些提升英文寫作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希望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大家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然後寫好英文論文。
相信只要大家按照這樣的機構思路去寫Essay,那麼在完成一篇英文論文的時候就會輕松很多。如果大家還有不懂的地方,歡迎來咨詢51e,一定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
⑺ 批判性思維。。。。。。。。。On critical thinking.........英文作文。。
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
⑻ 根據電影十二怒漢從批判性思維寫作文
《十二怒漢》引發對美國民主制度的思考
我們先來看一下背景資料:
美國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具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國法律規定,每個成年美國公民都有擔任陪審員的義務,但是不滿18周歲,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曉英語及聽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沒有資格充當陪審員。從表面上看,似乎只要是案發法院的管區之內,年滿十八歲以上的美國公民,都可以當陪審員,但實際上並非那麼簡單,他們得經過層層選拔,剔除一些由於環境和經歷所造成的有心理傾向的候選人,避免造成不公正的判斷。一般的案子,陪審員通常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轟動就必須隔離他們,這樣,他們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許呈堂的證據,在判斷時不會受到新聞界的猜測和不合法證據的影響。
正式進入讀後感
美國民主制度是基於一個「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有罪需要證據,無罪僅需合理懷疑的這樣一個基礎上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認識,也是在我並不知道美國法律且初次看電影時的一個疑惑,解答此疑惑再去考慮電影的情節發展時又是不一樣的感受)
首先先從大方向粗略看一下電影的主要故事,此片所講為:案件是一個18歲男孩,出生在貧民窟,母親去世,父親曾因偽造文書罪入獄一年多,故他曾在孤兒院呆過一年多,父親自小便對他是以暴力虐待,而案件是男孩涉嫌殺死了他的父親,兩個證人,很多證據均表明這一點,證人一:老人 聽到了「I will kill you」之後接著聽到有人倒地的聲音,之後用15秒的時間跑出走廊正好看到男孩跑出來。證人二:婦女在床上透過電車最後一節(注意最後一節),當時電車里沒人,燈光是暗的,她看到男孩將刀子插入他父親的胸口。證件三:凶器 折疊刀是一個不常見的可有精美花紋的刀,而男孩是用刀高手且曾經買過,而案發之後男孩的刀卻不見了.證據四:男孩說案發當晚他在看電影然而並沒有在警察抓住他並在他家廚房審問他的時候說出電影名字和情節,只是過了幾月上庭後才說出。此為案件還原,雖然我認為影片直到最後並沒有確實說出證明男孩無罪的確切證據,然而通過12位陪審員的群策群力指出了以上證據存在商榷的可能,有著漏洞合理懷疑,在美國的民主制度下男孩就可被判為無罪。接下來重溫一下電影細節:首先影片開頭是一個長鏡頭,它由仰拍鏡頭對法庭外部進行特寫,突出法庭的高大威嚴,之後進入法庭內部,鏡頭跟隨著一個神色平和的年輕人到了電梯口,出現了一位老人神情陰郁,我們是否可以猜想他就是那位老人因為全世界的不關注而憂郁呢,接著轉到從電話亭里出來的興高采烈的年輕人身上,跑向一群人他們高興的談論,他們在法庭之上表現很好,有法警示意他們小聲點。接著便切入法庭之上,法官與陪審員講訴他們該做的事,此時可以看法官的語速,神態半眯著眼說話也沒有力量,表明法官對這樣的案子太常見了,而鏡頭對男孩的特寫可以看出男孩有著清澈純潔的大眼睛,可以看成是導演對於影片的暗示,對於男孩無罪的辯解是應該進行的。正式進入陪審員室可以有他們每個人進入陪審員室的行為來猜測反映他們內心的想法,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案子,根本不需要討論證據確鑿毫無疑問。而8號陪審員望向窗外,他在思考男孩是否有罪,他在設身處地,站在男孩的立場上想,他與其他人躁動的感覺不一樣,也為後來他對人平等的理念與其他人不同或者截然相反做出對比。
進入裁決期,我們想回想一下每個人的性格特點,1號是一個球隊教練,2號是一個戴眼鏡,年輕卻有著禿頂,說話帶著公鴨嗓的人,可以猜測他的智商並不高,而且有些自卑,3號是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的中年人,始終感覺到憤怒,有著對兒子愛恨交織的情感,4號是一個股票經紀人精明而穩重,5號是在貧民窟里長大的很少發言,感覺較為自閉,對世界不公與黑暗面排斥,6號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7號是一個推銷員,一直強調趕時間看球賽,8號是一個工程師,他認為人人平等有著人性的光輝極富同情心,設身處地的對待猜想每一個人的想法,9好是一個可愛的老人,他聰明閱歷豐富,有著敏感的直覺洞察力,10號是有著重度階級偏見的老人,11號是一個鍾表匠他講究理性依據,但是也可以從他的一些無疑使的行為表現中看到他的不自信,他是真實安插想要表現導演真實意圖的人,但也可以看出他的文化水平並不高,智商也並不高12號是廣告公司的,一般做廣告銷售的都有著善辯的口才,但是在影片中他並沒有對於男孩案件做出多的評論,可見他對於案件對於男孩是否被判罪漠不關心。在這其中可以看到美國陪審員制度中陪審員是來自各行各業,甚至文化水平並不高的普通公民,但是他們對於案件是否負責並不能有所考究。在陪審員里,我們可以將他們分成四種,1是8號唯一一個通過人性,通過設身處地的理解每一個人來處理事情,2是像3號10號有著自己的偏見,將自己的經歷強加於案件之所中,還有是基於案件本身提出自己觀點,有著社會公正感但卻有些卑微的人如2號5號6號9號11號也有著對案件漠不關心只關注自己利益的人如12號7號,如此形形色色的人要達到所要求的12人意見均一致是很難的,確是如果在不公義情況下也是很簡單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沒有8號這樣有著人性理性思想的人,僅僅通過有著偏見,漠不關己卑微不自信的人一起討論裁決,結果又會是如何,這也正體現了美國法律的一個弊端。對於影片所放映的只有8號一人提出質疑與其他11人做著不同的事,雖然他並不卑躬屈膝,但是獨自一人面對那些質問不滿,而他只能說「有可能」壓力是很大的,所以他已經准備好要放棄,幸虧那位可愛的老人贊同了他的想法,才有了接下來的討論,吃屎3號的憤怒反感,情緒是極其激動的,證明了美國民主制下並非完全的優點,接著再在不斷出現合理懷疑的情況下,人們慢慢改變自己的判斷,由1:11到2:10到3:9到4:8到6:6到9:3到11:1到全部認為無罪的過程中充斥著不同的聲音,所以美國陪審員制度中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有著對階級的偏見,有著無法控制的有自己的經歷產生的移情,還有著漠不關心,這些都是潛在的弱點,像8號一樣的並不一定在每一批的陪審員之中都會出現,假如沒有這樣的人,我們可以明顯的知道結果,被告將會被送上電椅,沒有人申訴,從而達到了草菅人命的結果,即使存在這樣有正義感的人在其他人的強力不滿之下堅持反對,結果又該如何。
影片有感:影片開始的長鏡頭中可以感受到每個人對於發生在他們周圍的事漠不關心,折射出社會分工所帶來的人情冷漠孤獨。而在凶器折疊刀呈上的一段中,除8號以外的所有人都對另一把同樣折疊刀出現而感到驚訝,8號做了准備說明他關心這個案件 ,他是富有責任感的。而為男孩做辯護的律師並沒有做出多餘的呈堂證據的找尋,正如8號所說他因為被委任打這樣一個毫無好處的案子自己吃力不討好,並沒有用心,甚至沒有進行交叉辯護,這兩件事均表明即使是美國法律之中仍有難以解決的問題。」Gentlemen,that』s a very sad thing-to mean nothing.」只顧及自己是錯誤的,影片的一個轉折點通過11號的分析使得事件由possible變得have probable。分析繼續,我一直在思考1號與8號在下雨間歇所說球隊因下雨而沒有贏的事有什麼進展啟示,只是想說下雨是一個轉折點嗎?而10號以自己的階級偏見來看待貧民窟的人,發表消極極端觀點時所有人的表現看出,這是不被認可的」It』s always difficult to keep personal prejudice out of a thing like this,wherever you run into it,prejudice always obsuces the truth.」4號是一個強有力的反對者,他精明而壓抑,注重證據謹慎而又自信,最終自己發現了合理懷疑,而3號在做出無罪判決之前所說的一切反對觀點我認為都是正確的,事實確實是那樣,也突出了美國人文情懷的好處,以人為本,一旦有了合理懷疑便可判為無罪。
本片也啟示我們人性思考的歷程,要平和,理性,質疑,自省,不要心存刻板偏見,對事拒絕情緒化,影片之中除對人物之外,天氣的變化也對照著案件裁決進行的程度,反映人物內心的變化,風扇與天氣變化作用差不多,而背景音樂一直以憂郁悲傷為調,案件解決但是音樂並不歡快,可以猜想導員並不認為美國陪審員制度是完全好的,卻是一個反諷。
⑼ 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1.教學內容分析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旨在作出准確的判斷,是以有依據的判斷為目標,並採用適當的評價標准,確定事物真正的價值或優點的思考(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2015)。批判性思維讓人積極地、創造性地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服從權威或習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語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議論文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優質材料,但高中英語教材卻比較缺乏適合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議論文語篇。以人教版英語教材必修模塊一至五為例,25篇主課文中包括15篇記敘文和7篇說明文,其餘3篇為對話,缺少議論文體裁。因此,備課團隊選取了1995年全國高考北京卷閱讀理解C篇作為此次培訓會的教學材料(見附錄)。
該材料的文體為議論文。中心話題為是否應該支持動物園圈養動物。文章結構清晰,論點、論據以及結論明確。文章以反問句開頭,表明作者的觀點——把動物關在籠子里是對動物的不公平和不尊敬。第二、三段分別以動物園聲稱關心和拯救瀕危動物的陳述開始,然後作者通過事實、例證、研究發現以及數據駁斥動物園的說法,最後得出結論——人們不應再支持動物園,而應該支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組織。作者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使用了很好的論證技巧,如使用研究發現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可信度。但是作者的有些論據不夠客觀,語言表述過於絕對,某些言辭明顯有誇大其詞之嫌。該語篇適合培養學生辯證地、批判性地看待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該材料經過整合改編後全文總長231詞,一些生詞,如zoochosis,可以從上下文推測其意思,詞彙難度不大;存在一些可能影響學生理解的長難句,如文章開頭的反問句等。考慮到本篇閱讀材料結構清晰這一特點,在學習方式上備課團隊決定採用學生自主閱讀、記錄關鍵信息、自主構建文章形式圖式和小組合作分享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研讀、探究、體驗,與文本對話,豐富自我,在閱讀活動中積極思考,自主分析和鑒賞課文。在閱讀滿足學生個體需求的基礎上使課堂呈現思維的多元性,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學生分析
文本話題為動物園和動物保護,學生對此話題熟悉,基本都有去動物園的經歷和相關經驗。同時,高中學生已基本形成對一些事物的判斷與看法,因此從背景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思維能力上能夠與作者的思維進行碰撞,甚至產生沖突,這就形成了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最佳教育契機。由於本次觀摩活動是借班上課,可供選擇的授課對象為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學生,最後備課團隊選擇了高二年級的學生。原因有三:首先,材料來源於高考題,適合對象是高三學生,經過整合處理後從詞彙和理解能力要求看更適合高二學生。其次,高二學生的閱讀量和視野均較為開闊,他們通常會通過電視、紀錄片、閱讀材料和報刊了解一些有關野生動物和圈養動物的情況。第三,高二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更廣且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他們有更好的獨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對文章的內容作出具有個人意義的判斷。
3.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備課團隊將本節課定位為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的閱讀課,並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通過快速閱讀識別並理解作者反對動物園圈養動物的態度和觀點;通過細讀獲取並理解作者的論點、論據及結論,並用關鍵詞進行記錄,同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邏輯關系,並進行闡釋。
(2)能通過批判性閱讀來評價作者的論據、觀點以及結論,調整和豐富個人觀點,並進行分享與表達。
4.教學設計思路
(1)備課思維過程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作為一節代表北京參加全國高中英語教學觀摩培訓會的課例,應該在模式上有所突破,為英語閱讀教學提供新思路。
① 發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
在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閱讀僅僅停留在信息提取層面,對發展學生的深層次思維關注不夠。
備課團隊決定在本節閱讀課上重點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做積極的閱讀者。教師引導學生對任何可能形成結論的陳述提出合理的質疑,尋找有力的證據,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批判性思考之中:從識別文章的主要觀點,到獲取支持觀點的證據,再到最終找到作者的結論,教師一直鼓勵學生思考,與文本互動。在理解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學生就會將文章內容與自己的經驗進行比較,不斷對自己提問:文章內容與我的想法是一致的還是矛盾的?作者到底想要闡述什麼觀點?作者給出了哪些理由?我是否被這些理由說服了?我的依據又是什麼?我自己又得出什麼結論?我自己的觀點是否令人信服?
在這一系列的質疑、碰撞、調整的互動中,學生進行了大量的、積極的思維活動,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貫穿了整節閱讀課,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得到強化和提升。
② 關注具有個人意義的閱讀體驗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准(實驗)》(教育部,2003)要求英語教學進一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但是,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過於簡單化和表面化,更關注結果,忽視閱讀體驗過程,而且對個性化閱讀關注不夠。
備課團隊決定在本節課上採用個性化閱讀的學習方式,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閱讀活動以學生自主研讀為主,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積極思考,自主把握、分析和鑒賞課文,使閱讀活動建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
本篇閱讀文章的中心話題為是否應該支持動物園圈養動物。本節課的教學主線就是理解作者對於這個話題的觀點、論據和結論。在信息輸入環節,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安靜閱讀,以記筆記的形式獲取作者對於這個話題的觀點、論證過程以及結論。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於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體會了作者完整的思維過程,也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豐富了自己對動物園圈養動物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為最後個人觀點的形成和表達作鋪墊。整節課是一個豐富和表達個人真實思想的過程。
(2)課堂教學活動
在理清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主線後,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①激活圖式,形成閱讀期待。學生通過觀看動物在自然環境和在動物園里的兩種不同狀態,激活有關動物園及動物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形成想要通過閱讀去了解作者觀點的期待。
②建立語篇圖式,深化理解。學生自主閱讀,識別並歸納作者的觀點、論據以及結論,以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同時通過記錄關鍵詞和繪制不同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語篇的邏輯關系,將語篇信息轉換為可視的圖像信息,從而整體感知語篇的內在語義關系,推動深層理解,同時建立起議論文的形式圖式。
③豐富圖式,構建個人理解。學生通過小組分享,修正對文本的理解,然後再次進行批判性閱讀,結合個人背景知識和生活體驗表達對作者觀點的看法以及對作者論據的客觀評價,形成個人獨立的思想和見解。
(3)教學內容的調整
對於剛進入高二年級的學生來講,本篇閱讀材料無論從詞彙量上還是從句式結構的復雜程度上都有點偏難。因此,備課團隊對閱讀材料作了以下調整:
① 文本生詞的處理
由於是高考閱讀文章,文中一些詞彙對於高二學生來說是生詞,而且上下文並不能提供足夠的線索幫助學生猜出詞義。因此教師在閱讀材料中對bar、claim、captive breeding等生詞標注了中文釋義。
② 復雜句式的處理
教師在前期教學中發現,在識別和歸納作者的論據時,很少有學生會提及圈養動物的效果。課後與學生交流發現,文章第三段中的句子「Captive breeding of endangered species has not resulted in their being sent back to the wild.」造成理解障礙,因此學生對這一點避而不談。由於本節課主要是思維訓練課,教師不願意打斷學生思維活動的連貫性,故不涉及過多的長難句講解。於是備課團隊經過與外教討論,將該句調整為:Captive breeding has not led to endangered species going back to the wild.
③ 文章篇幅的處理
由於本次課例的時間為35分鍾,在一節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目標的英語閱讀課上,若要保證教學目標達成的效果,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和思考時間。同時,自主閱讀並記錄關鍵信息的學習方式更增加了對時間的要求。因此,備課團隊經過認真討論一致認為應該從原文第三、四段中刪去一段。最終我們選擇刪去第三段,保留第四段,原因是第四段有關圈養繁殖的內容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Step 1: Lead-in
1.教師給學生播放兩段視頻。第一段是野生非洲獵豹自由奔跑的視頻,學生可以充分感受獵豹的速度。第二段是關在動物園里的美洲豹來回踱步的視頻,學生感受到的是美洲豹的焦躁不安。學生觀看第一段視頻後,教師提問: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學生答:Excited. I feel its speed and power. 教師繼續追問:Where does it live? 學生答:In its natural habitat. 接下來,學生觀看第二段視頻。教師提問: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學生答:I feel the leopard is bored and anxious. 教師繼續追問:Where does it live? 學生答:In cages.
2.學生簡單表達個人對動物園圈養動物的看法。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並讓學生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教師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同時教師在黑板上記錄學生的觀點。學生在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激活經驗,激發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
關於野生動物與圈養動物的兩段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野生動物與圈養動物的區別,更讓學生在為野生動物的智慧和自然美激動的同時,為圈養動物失去自由而痛惜,之後教師的「寥寥數語引領學生入境,激發了學生思想的火花」 (註:摘錄自比賽現場外專委的微信互動平台中老師們對本節課的評價,以下簡稱「微信平台」)。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從多渠道獲取信息,綜合各方觀點,經過分析判斷,形成自己觀點的過程。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與全班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將學生的觀點分類記錄在黑板上,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為輸出環節的深入思考做好准備。
Step 2: Reading for the writer's opinion
1. 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並回答問題: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該問題的答案「Keeping animals in cages is not fair or respectful.」出自文章的第一段。之後教師追問:What makes you think so? 有的學生找出文中的信息:Mostly for entertainment purposes.教師又問:That's a good try. Can you find a better explanation? 學生沒有迅速定位關鍵信息,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大聲朗讀第一段,之後繼續提問: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學生答: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教師對這一回答給予肯定,並指出這個句式被用來表達強烈的質疑。接下來教師追問:Do you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Who else might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學生答:Zoos or zoo keepers.
2. 學生再次快速閱讀文章,並檢測自己的推斷。學生的推斷是正確的:動物園方與作者持不同觀點。
[設計意圖]
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識別作者的觀點(Cottrell,2011),此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找到作者的觀點。文章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一個含有「How could we possibly think ...?」的特殊疑問句。本句話是文章中的一個長難句,首先這個句式學生比較陌生,另外該句還包括一個賓語從句和一個插入語。但這句話是作者觀點的出處,如果學生對這個句子不理解,那麼就會影響後面的閱讀,也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在此帶著學生一起理解這個句子,並引領學生通過朗讀體驗這個特殊疑問句式表達的強烈質疑。
教師通過追問第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與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學生不需要馬上回答這個問題,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閱讀文章不只是理解作者的觀點,還可以與作者互動,甚至可以質疑作者的觀點和看法。
Step 3: Reading and taking down key information
1.學生細讀文章,並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以下信息:作者的觀點、動物園的說法、作者駁斥動物園說法的論據以及作者的結論。
教師提醒學生記筆記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以上信息以思維導圖、表格或流程圖(見下圖)等形式組織起來。
⑽ 中小學生在純英文批判性閱讀寫作這塊為啥普遍欠缺
對中國學生來說, 苦學英語多年仍寫不出結構清晰、地道生動的文章,重要版原因正是課外閱讀權量和閱讀的深度、精度都不夠。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說到底,批判性思維就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審慎地對待問題。英銳批判性閱讀寫作教會孩子們反向,多維度思考的能力,然後用文字清晰的將思路有技巧地表述出來,對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