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寫作 > 從寫作的角度看英語和漢語的區別

從寫作的角度看英語和漢語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1-02-08 11:51:03

❶ 英語和漢語的區別要寫的簡單易懂是從語法角度來說的

就邏輯思維而言,英語和漢語有何不同?
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回往往是判斷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後,即重心在答前;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後.
英語和漢語的重心在句中的位置有時是不一樣的,翻譯的時候如果不進行調整,勢必給表達造成很大的困難.以上是英語跟漢語在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上的十大區別.只有了解這些區別,才能對英譯漢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翻譯中抓住重點,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❷ 英語寫作和漢語寫作論證方法的不同

作為一名工科的研究生,撰寫科技論文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較強的寫作能力是完成一篇高水平的科技論文的必要前提。對於部分工科學生而言,撰寫一篇中文科技論文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寫一篇地道的英語科技論文卻是一件相當有挑戰性的工作,因此有必要提高我們的英語寫作能力,而分析中英文寫作差異,深刻領會其差異,則是提高英文寫作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1.中英文寫作差異之源:文化剖析
首先,需要從文化的高度來分析中英文寫作的差異,因為文化是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所在,只有從文化學的高度分析,才能有助於我們更清晰的認識理解這種差異。具體而言,無論中文寫作還是英文寫作,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行為文化體系,因此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中英文寫作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兩種寫作文化的聯系與區別,發現一些共同的價值和規律,促進英文寫作能力的提高。 1.1.表達與闡釋:兩種不同的寫作文化觀念
在中英文寫作文化的價值觀念層面上,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區別,這些區別概括起來,就是中文寫作的功能與價值都強調「表達」,而英文寫作(甚至以英文寫作為代表的西方寫作)的功能與價值都注重「闡釋」。
從中國關於詩歌起源的理論可以看出對詩(寫作)的表達作用的強調。「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在孔子的《論語》中,也突出地強調詩可以「興、觀、群、怨」,表達老百姓的心聲。後來無論是司馬遷提出「不平則鳴」,還是唐宋古文運動提出的「文以載道」,都無一不是強調寫作的緣起和作用就在於表達。
而英文寫作的源流——古希臘的寫作理論,一開始就強調寫作是一種「模仿」。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提出著名的人模仿動物的模仿說;蘇格拉底把他對人的哲學思考運用於文藝領域,認為人應當成為文藝模仿的對象,不僅人的外部形體動作可以模仿,就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質也可以模仿,不論這種特質是善的還是惡的;亞里士多德在其著名寫作論著《詩學》里具體闡釋了「悲劇」,認為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這里的模仿,其實就是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反映和闡釋。
強調表達的中文寫作文化傳統使中文寫作充滿了主觀的意識、想像和情緒。而強調闡釋的英文寫作傳統則使英文寫作充滿了客觀的反映、分析、推演和論證。

❸ 從語言學的角度(語音、詞彙、語法)分析漢語和英語的不同

(1) 語音方面,漢語有聲調,英語沒有,漢語的音節開頭的部分只能存在一個輔音內,英語存在輔音連綴容。
(2) 詞彙方面,漢語多採用「詞根+詞根」式的復合式構詞法,而英語則使用詞根加詞綴的構詞方式。
(3) 語法方面,漢語基本上沒有詞形變化,語序和虛詞重要,而英語存在詞形變化。

❹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漢語與英語有哪些不同

(1)
語音方面,漢語有聲調,英語沒有,漢語的音節開頭的部分只能存在一個輔音專,英語存在輔屬音連綴。
(2)
詞彙方面,漢語多採用「詞根+詞根」式的復合式構詞法,而英語則使用詞根加詞綴的構詞方式。
(3)
語法方面,漢語基本上沒有詞形變化,語序和虛詞重要,而英語存在詞形變化。

❺ 英語和漢語的區別

一、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們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為固定裝置的,嵌入牆內的;內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譯文:兒童將與裝有個性晶元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個性內置的計算機將被視為工作夥伴而不是工具,人們將在氣味電視前休閑,到這時數字時代就來到了。


這句英語是由四個獨立句構成的並列句,前三個句子都用簡單將來時,最後一個句子用的是將來完成時,句子之間的關系通過時態、逗號和並列連詞and表示得一
清二楚。而漢語譯文明顯就是簡單的敘述,至於句子之間的關系完全通過句子的語義表現出來:前三個句子可以看成是並列關系,最後一個句子則表示結果。

二、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


由於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於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
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考研英譯漢試題幾乎百分之百都是長而復雜的句子,而翻譯成中文經常就成了許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鍛煉,訓練;紀律,風紀,命令服從;懲戒,懲罰;學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譯文:人們對歷史研究方法產生了興趣,這與其說是因為外部對歷史作為一門知識學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還不如說是因為歷史學家內部發生了爭吵。

英文原句是個典型的長句,由27個片語成,中間沒有使用任何標點符號,完全靠語法結構使整個句子的意思化零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構成一個復雜的狀語修飾動詞arisen。在中文翻譯中,"產生興趣"這一重要內容通過一個獨立的句子表達,兩個不同的原因則分別由不同的句子表
達,整個句子被化整為零。

三、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盡
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鬆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譯文:總的來說,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能夠假定這個孩子對測試的態度和與他相比的另一個孩子的態度相同;他也沒有因缺乏別的孩子已掌握的有關知識而被扣分。

原文中兩個only
if引導的從句顯然使整個句子變得很復雜,可是由於有並列連詞but和and,整句話的邏輯關系十分清楚:…能夠得出結論…但是只要…而且只要…。從上面
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出,為了使中文表達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綱挈領: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這種做法給我們的感覺是譯文中沒有從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

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


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系代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
時避免表達上的重復,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於結構相對鬆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
楚。請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譯文:屆時,將出現由機器人主持的電視訪談節目及裝有污染監測器的汽車,一旦這些汽車污染超標(或違規),監測器就會使其停駛。



五、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麼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下面我們先看一組常用被動句型的漢譯: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須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須承認……

It is imagined that...人們認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認……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須認識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們(總是)強調……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這些常用被動句型屬於習慣表達法,在科技英語中出現頻率很高,考生不僅要熟悉這些句型的固定翻譯,同時要認識到許多英語中的被動從習慣上來講要譯成漢語的主動。我們再看一個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譯文:許多人認為,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根本無法與科學家的思維活動相比,認為這些思維活動必須經過某種專門訓練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個被動語態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譯成漢語都變成了主動表達:認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語被動需要把主語譯成漢語的賓語,這樣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歸還;恢復,復興;恢復健康,復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譯文:必須找到新的能源,這需要時間;而過去我們感覺到的那種能源價廉而充足的情況將不大可能再出現了。

六、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復

熟悉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表達相同的意思時往往變換表達方式。第一次說"我認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顯然就很乏味,應該換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類的表達。相比之下,漢語對變換表達方式的要求沒有英語那麼高,很多英語中的變化表達譯成重復表達就行了。請看下面的例子:

The m<I>onkey</I>"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I>onkey</I>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譯文: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學會駕駛拖拉機。到九歲的時候,這只猴子已經學會了單獨表演駕駛拖拉機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顯然都表示"拖拉機",英語表達上有變化,而譯成漢語時使用了重復表達法。



七、英語多抽象,漢語多具體


做翻譯實踐較多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英文句子難譯主要難在結構復雜和表達抽象上。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把長句變短句、從句變分句,結構上的難題往往迎刃而
解。表達抽象則要求譯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體的中文進行表達,這對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戰性。

下面我們先看一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 (熱心的;熱情的)loyalty 赤膽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盡

far-sightedness 遠見卓識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慮

perfect harmony (和聲;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畫餅充飢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飢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磚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英語表達往往比較抽象,漢語則喜歡比較具體。我們再看一個翻譯: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譯文:除非人類終於意識到要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程度:使地球能為所有人提供足夠的飲食,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個抽象的名詞:sense,
point和support和兩個抽象的形容詞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據大綱中詞彙表提供的解釋,sense可指「感覺」、「判
斷力」,point的意思是「點」,support的意思是「支撐(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適的」,unnatural是
「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詞,如果不進行具體化處理,譯文就可能是這樣:除非人類有這樣的感覺,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使地球能為大家提供舒適的支
持,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語多引申,漢語多推理

英語有兩句俗話: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義如何,關鍵看詞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詞本無義,義隨人生)。這說明詞典對詞的定義和解釋是死的,而實際運用中的語言是活的。從原文角度來說,這種活用是詞義和用法的引申,翻譯的
時候要准確理解這種引申,譯者就需要進行推理。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譯文:盡管關於歷史的定義幾乎和歷史學家一樣多,現代實踐最符合這樣一種定義,即把歷史看作是對過去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和解釋。


"recreate"根據構詞法和一般詞典上解釋都是「重新創造」,而考研英語大綱詞彙表中只有名詞"recreation",所給詞義為"娛樂、消
遣",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很容易把recreate譯成「重新創造」或者「娛樂」。仔細觀察recreate不難發現它帶有賓語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從邏輯上來講,"過去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創造"的,作者顯然對recreate一詞的詞義進行了引申。做翻譯的人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感
受:某個詞明明認識,可就是不知道該怎樣表達。這其實就是詞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九、英語多省略,漢語多補充

英語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結構,另一方面又喜歡使用省略。英語省略的類型很多,有名詞的省略,動詞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並列結構中,英語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現過的詞語,而漢語則往往重復這些省略了的詞。

例如:①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僅是罪惡的根源,同時也是毀滅的根源。

②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

閱讀訓練人的眼睛,說話訓練人的口齒,寫作訓練人的思維。

④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在考研英譯漢中,省略是一種很常見現象。例如:

Whether t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vailability.

譯文:因此,究竟是使用測試,其它種類的信息,還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兩者都使用,取決於關於相對效度的來自經驗的證據,同時還取決於成本和可獲得性這樣的因素。

whether...or...是並列連詞,or前面省略了不定式to use, and upon中間省了動詞depends。

十、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

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斷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後,即重心在前;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後。

比較: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譯文:由於貴國政府的提議,才得以這樣快地重新實現訪問。這使我感到特別高興。

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絕不)contested
(斗爭;比賽).

譯文:如果一個民族不能自由地決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證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要享受其基本權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這一論斷幾乎是無可置辯的了。

❻ 從詞的本質角度,英語詞語和漢語詞語有怎樣的區別

一般而言英語詞和漢語詞的語義差別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一種語言里有些詞在另一語言里沒有對應詞。

2.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兩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語言里只有一兩種表達方式,而在另一語言里則有多種表達方式,即在另一種語言里,這種事物或概念有更細微的區別。

4.某些詞的基本意義大致相同,但派生意義的區別可能很大。

(一) 漢語和英語中有些沒有對應詞的例子

漢語中有個諺語;「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三伏」和「三九」在英語里是什麼呢?一個年輕翻澤對幾個加拿大人說 three fu和 three nine。聽的人當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說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個中國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會兒就回來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人和一個外國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釋說:「游泳池裡人太多,水太臟,早該換了。簡直象芝麻醬煮餃子。」這個比喻很別致,很生動,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朋友笑了,而那個外國人既沒有吃過「芝麻醬」也沒有見過「煮餃子」,絲毫不覺得這個比喻幽默,難怪他顯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擁擠不堪,常說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魚罐頭一樣,擁擠不堪)。這種比喻有些中國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賞其妙處,因為見過打開的沙丁魚罐頭的人很少,看到過一個又小又扁的罐頭盒裡,緊緊塞滿整整齊齊的幾排手指頭長的沙丁魚的人是不多的。

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說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文化中有,在另一種文化中則沒有。

例如,漢語中「幹部」這個詞譯成英語時往往用cadre。但是英語中的 cadre與漢語中的「幹部」不同。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詞,許多講英語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即使認識它的人,在說到它時,發音也不一樣——有三四種讀法。因此有人建議用official(官員;行政人員;高級職員人functionary(機關工作人員;官員),administrator(行政官員)等代替cadre,但這些詞沒有一個與漢語中的「幹部」完全相同。

同樣,漢語中沒有表達 cowboy 和hippie(或hippy)的意思的對應詞。這兩個詞是美國社會特有的產物。cowboy與美國早期開發西部地區有關,關於他們的傳說總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和傳奇色彩。在漢語中譯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這些意義。漢語中把 hippie音譯成「希比士」或「希比派」 也沒反映出60年代那些中國人覺得行為古怪的美國青年的特點。譯成「嬉皮士」可能稍好一些,不過這個詞也會造成誤解,因為那批青年並不都是「嬉皮笑臉」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對待社會問題很嚴肅,對社會懷有某種不滿情緒,盡管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眾不同:往往蓄長發,身穿奇裝異服,甚至行為頹廢,染上吸毒惡習,等等。這就要在詞典上或譯文中加解釋性說明了。

在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方面的用語中也可以舉出不少例子。例如漢語中的「斗爭會」這個詞可以譯成 struggle meeting,但這種譯法說明不了這種會的內容。反過來,美國的revival meeting是什麼樣的活動,中國人很難猜測,除非親自到現場看過這種宗教氣氛極濃、歇斯底里般的信仰復興集會。同樣,中國人對bingo party和 bingo game往往一無所知,有些詞典中bingo的漢語注釋是:「一種用紙牌搭成方塊的賭博」(《新英漢詞典》),「排五點一種賭博性游戲」」(《英華大辭典》),讀者查到此詞仍然不得要領。

日常生活中的用語也有類似現象。多數英美人從來投有睡過中國的「炕」(kang,a heatable bricked),沒有吃過「冰糖葫蘆」,(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沒有用過中國的「秤」(steelyard)。大部分中國人沒有住過美國的 motel(專為開汽車的遊客開設的、有停車場的旅館),沒有吃過 hamburger(牛肉餅;漢堡牛排;漢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時由time clock,(出勤記錄鍾)證明他們是否按時上班。類似這樣的英語詞在漢語中都找不到對應詞,連詞義相近的詞也沒有,因為根本沒有這種概念。這種情況十分普遍,無需在此多說。

一在表示自然現象的語言中,漢語中「節氣」的概念在英語中是沒有的。(應當指出,把「節氣」譯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如一部常用的現代《漢英詞典》中,把「雨水」譯成 Rain Water(2nd Solar Term),把「驚蟄」譯成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把「清明」譯成,Pure and Brightness(5th Solar Term)。這些名稱不另加解釋就沒有什麼意義。但有些「節氣」的名稱在英語中確實有對應詞: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在表示自然力和宇宙方面,漢語里有些傳統的古老的詞,如「陰」「陽」,在英語里沒有對應詞,《朗曼現代英語詞典》對「陰」和「陽」的解釋是:「按道教的宇宙觀,『陰』和『陽』是兩種力量,這兩種力量的本質產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諧。『陰』表示黑暗、雌性、消極的。『陽』表示光明、雄性、積極的。」

「陰」和「陽」的概念作為中醫治療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已沿用了許多世紀,然而,這些原理卻很難對西方人講清楚。中醫理論里所說的「寒」、「上火」等概念,也很難用英語詞表達,只能做些解釋。如「上火」,就說是「內熱過多」,然後再描寫一下症狀。在《漢英詞典》中「陰」、「陽」兩詞只好分別注釋為:(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etc.)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與《朗曼現代英語詞典》一致,但西方人還是不易明白。

以上例證足以說明差別之大。造成這些差別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於環境和傳統有所不同,或是由於工業和技術發展的水平有差異,或是由於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不一樣,等等。

(二) 有些概念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但它們又不是完全同義的

有些懂一點英語的中國人介紹自己的愛人時用lover一詞,外國人對此頗為驚訝(因為lover表示信夫或情婦的意思)。外國人不理解,一向在這類問題上謹慎小心的中國人,為何公開聲明自己有 lover呢?應該記住,相當於漢語中「愛人」這個詞的英語詞就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rie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

美國總統的夫人和州長的夫人常稱為First Lady,有時譯作「第一夫人」,但一些中國人看到「第一夫人」字樣會發生誤解,以為既然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甚至有「第三夫人」、「第四夫人」等,從而得出一種錯誤的印象:「白宮的主人居然搞了好幾個老婆!」

中國人問別人的「籍貫」時,可能指place of birth或where a person is 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來自某地),也往往指where a person』s parents or ancestors came from 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來自何地)。有時候兩個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在英語中沒有與「籍貫」對應的詞。Place of birth 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與祖先的任何情況無關。這種差別有時會造成混亂,填寫身份證、個人履歷表、護照等時尤其如此。

下面再舉一些英漢兩種語言中「貌合神主」的詞語的例子。

1、指「處所」、「機構」等的詞語:

high school ≠高等學校 high school 是美國的中學。英國的中學叫 secondary school,

service station≠服務站 service station 是給汽車加油及進行簡單維修的地方。

Rest room ≠休息室 在美國英語中,rest room 是劇院、大商店或大建築物中的一間房子,裡面設有廁所、盥洗設備等,供顧客、雇員等使用。這是浴室、廁所的委婉說法。漢語中的「休息室」應譯為英語中的lounge 或 lobby。

2、指「人」的詞語:

busboy ≠ 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或司機 busboy 與公共汽車沒有任何關系,它指的是在餐館中收拾的碗碟,擦桌子的雜工。(美國英語)

goldbrick ≠ 金錠 goldbrick 不是用以稱贊人的詞,它是美國英語中的俚語,指逃避工作的人,尤其是愛偷懶的士兵、懶漢。

大忙人≠ busybody 英語的busybody相當於漢語的「愛管閑事的人」。漢語中為「大忙人」可譯為 a very busy person,也可以直接說: He/She is always busy. He/She is always busy with something.從詞的組成看,人們會認為 goldbrick和 busybody是褒義詞,其實都是貶義詞。指「政治活動」、「社會活動」等的詞語:

political campaign≠政治運動 political campaign指英美政府職務的候選人為了樹立自己的形象,爭取選票而組織的活動,即竟選活動。

改善生活≠improve one』s standard of living 在英語中improve one』s standard of living表示「提高生活水平」的意思,而漢語中的「改善生活」則不然;《人民日報》一則新聞中說:「我的鄰居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隔三差五,到街頭飯館改善一次生活。但每次都是去一家私人飯館。她說,原因不是別的,就是這家小飯館服務態度好,總聽到一聲『里邊請』。」按中國的習慣用法,「改善生活」在一般情況下指吃一頓或幾頓比常吃的伙食較好的飯菜等。

3、成語,諺語,常用語法:

令人發指≠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前者用於看到或聽到某種暴行等而十分「氣憤」的場合,後者用於看到或聽到某種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的場合,相當於「令人毛骨驚然。」例如:The sight made his hair stand on end —he thought it was his dead brother's ghost.( 這個景象使他毛骨諫然,他以為這是他哥哥[或弟弟]的鬼魂出現了.)英語中有 to bristle with anger一語,表示「氣得毛發豎起來」,但多用於動物,不用幹人,除非用作比喻。

自食其言≠to eat one』s own words 前者指說了話不算數,答應了的事不去做。後者指收回自己說的話,一般多用於強迫別人收回所說的話,使他丟臉。例如:He told everyone he was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his article would be published by the Times,but when the letter of rejection came, he had to eat his own words.(他逢人就說《泰晤士報》必將發表他的文章。退稿之後,他只好收回自己的話。)

to get a kick out of something≠被踢出去 前者是非常道地的英語成語,多用於口語,意思是「欣賞…或從…中得到極大愉快」。如:I got a kick out of watching those kids perform; their play made me realize how strange and funny we grown-ups must seem to them.(我非常欣賞孩子們的表演。他們演的戲使我意識到。在他們看來,我們這些成人多麼古怪和可笑。)這與「踢」這一動作本身毫無關系。

To blow one's own horn (or trumpet)[/color] ≠各吹各的號 前者是個成語,表示「自吹自擂」,一般用來形容某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技能、智力等。很象漢語中的「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如: If he』s so successful,why does he have to keep blowing his own trumpet?(既然他幹得很出色,干嗎要整天自我吹噓呢?)漢語中的「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號」則表示兩個或幾個人各於各的事或各自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協調一致,與英語中的 each doing his own thing相近。

(三) 同一個事物、生物或概念,在某些語言中可能只用一個詞來表達,在另一種語言中可能有幾個或更多的詞來表達。

一般地說,表示同一概念的詞越多,詞義就區分得越細。如漢語中只有「駱駝」一個詞,它相當於英語中的camel,可細分為dromedary(單峰駱駝)和Bactrian camel(雙峰駱駝)。但據說,阿拉伯語中有400多個詞來表示「駱駝」,因為駱駝曾是大多數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這400多個詞可以區分駱駝的年齡、性別、品種、大小等,甚至還可以區分駱駝能否馱重物。據說最少有一個詞指懷了孕的駱駝。

在用漢語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表示親屬的詞語常常在彼此理解對方的意思方面會造成很大困難,因為不是所有的稱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滿意的對應詞。英語中Linda's brother married Michael's sister 這句話就和很難譯成漢語,因為不知道brother 是指Linda 的哥哥還是弟弟;sister是指Michael的姐姐還是妹妹。在漢語中,則有許多稱呼來指各種具體的關系。請看下錶:

漢語詞
英語詞
必要的英語解釋

祖父(母)
grandfather paternal grandfather(mother)
外祖父(母)
grandmother maternal grandfather(mother0
父親
father
母親
mother
兄(姐)
brother elder brother(sister)
弟(妹)
(sister) Younger
brother(sister)

伯父
elder uncle
叔父
younger uncle
姑父
Husband of father』s sister
舅父
Mother』s brother
姨父
Husband of mother』s sister
姐夫
husband of elder sister
妹夫
husband of younger sister

上表僅列出部分親屬關系,至於「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侄」、「外甥」等用更細致的方式來區分的親屬關系,在交際中所造成的困難更大。西方人對這些漢語稱呼束手無策。Relative(親戚)一詞簡單得多,就用它來表示一切親戚關系。

應該指出,在不用名字而用表示親屬關系的詞稱呼長輩時,按英語習慣,往往降一輩來稱呼。例如:granncle (指與祖父同輩的男親屬)可稱Uncle或Uncle Jim,Uncle Henny 等。實際上,用Granncle Liu, Granncle Chen 這類來稱呼一個人,聽起來不太順耳,而且許多西方人也不喜歡別人用grand-之類來強調自己上了年紀。

在漢語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和「雄」)二字來區分禽獸的性別。在英語中則往往各有單獨名稱,小動物也另有名稱。見下表:

總稱
雄性名稱
雌性名稱
小動物名稱

chicken

cock, rooster
hen
chick

ck

drake
ck
ckling

goose

gander
goose
gosling

horse

stallion
mare
foal

cattle

(cow)

pig

boar
sow
shoat

dog

dog
*****
puppy

sheep

ram
ewe
lamb

deer
鹿
stag
doe
fawn

並非所有禽獸都要用特殊名稱來區分雌雄。人們對某些特殊名稱並不熟悉。要用不常見的區分禽獸雌雄的詞時,常用bull或cow,cock或hen來代替。如bull seal(公海豹),cow seal(母海豹);bull elephant(公象),cow elephant(母象);cock pheasant(公野雞),hen pheasant(母野雞);cock sparrow(公麻雀),hen sparrow(母麻雀)。也可用male 和female 或she 再加上原名。如:male leopard (公豹),female panda(母熊貓),she wolf(母狼)。

(四) 詞的不同文化內涵會使使人產生的聯想

首先,idealist和materialist這兩個英語詞常常被人誤解。如果沒有具體的上下文,前者通常譯作「唯心主義者」,後者通常譯作「唯物主義者」。在哲學著作中,這種譯法可能是對的。不過,這兩個詞常常用來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請看下面在實際對話中引出的一段:

「She has always been an idealist.So you can understand why she turned down a good Job offer to work among refugee immigrants and low-income groups after she got her degree in social sindies.」(「她一向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可以理解,她得到社會學學位之後,拒絕了一項很不錯的工作,卻到達難來美國的移民中和低收入的階層中去工作。」)

顯然,這段話中的「她」是致力於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人,不是一味追求高新工作、追求金錢或物質享受的人。可以把「她」叫做「理想主義者」或「追求理想的人」,但不是「唯心主義者」。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說「她」是個脫離實際的「不現實的人」,因為英語中的idealist這個詞也有這種涵義。

英語中的 materialist也有同樣的問題。請看下面這段話:

「Quite frankly, I』m a materialist.I』ve got a good-paying job and I want to keep it.I』ve bought a home near Westlake,and me and my wife want to enjoy the comforts of life.I had a hard time when I was a kid and I don』t want to go through all that again.」

(老實說,我是個講究實際的人。我有一個收入不錯的工作,希望能幹下去。我在西湖買了一所房子,我和我的老伴兒要享受享受了。我年輕的時候很苦,我不想再過那種日子了。)

這番話代表了許多美國男人的心理。它充分體現了materialist這個詞的意義。漢語譯成「唯物主義者」顯然不妥。中國現在所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概念與上段引文中的意義坦然不同,所以應譯作「講究物質利益的人」,「實利主義者」。

再看politician和statesman這兩個英語詞。politician「政治家」嗎?反過來說,漢語中的「政治家」這個詞應該怎樣譯成英語呢?有些略知英語的學生把它譯作politician,這是不合適的。他們不知道 politician這個詞的涵義。在美國英語中politician這個詞往往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引起別人的蔑視。它指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這個詞還有「精明圓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意,指一個人做事或說話時,信心十足,非常老練。漢語「政治家」這個詞應譯為statesman,在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中都很貼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於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人們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級政府官員稱為statesman。politician(政客,政治販子)所在多有,而statesman(政治家,國務活動家)卻寥寥無幾。有些英漢詞典注釋 politician一詞時,把「政治家」作為第一義項,往往引起誤解。

漢語中的「政治」一詞也難於譯成適當的英語。在多數情況下,譯成 politics不能確切表述原意,因為 politics的涵義之一是:「採取欺詐和不正當的手段搞政治活動」(《新編韋氏大學詞典》);「在一個集團中進行策劃,搞陰謀」(《朗曼現代英語詞典》)。在選擇合適的英語詞時,可以根據漢語上下文的意思,把「政治」這個詞譯為 Political activities(政治活動),Political work(政治工作)或political study(政治學習)等。

再舉 liberal和 liberalism為例。把 Liberal Party譯為「自由黨」是合適的。不過,自由黨主張什麼呢?可以說自由黨主張liberalism,但liberalism又是什麼呢?在漢語中把liberalism譯為「自由主義」。中國人常說的「自由主義」與自由黨的政治主張究竟有多大關系?就「自由主義」這個漢語詞的最廣泛的意義來講也說明不了這個問題。

我們有時說:「他犯了自由主義(的錯誤)。」意思不過是說此人做了令人不滿的事——也許有點違反紀律,也許沒有出席應該

讀者可能會注意到,本節所舉例詞大部分來自社會科學,這是很自然的,這不僅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別,還體現了政治上的一些差別。

其實,英語中的social sciences一詞本身也值得注意。在漢語中這個詞語的用法,「社會科學」包括除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以外的一切學科,也包括英語所稱的,the humanities(人文學科)——語言、文學、哲學等學科。英語中的social sciences 一詞概括的范圍較小,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歷史學有時列入人文學科)、社會學等,即一切研究人類社會,尤其是社會組織和社會成

❼ 漢語和英語有什麼區別

1.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和漢語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從英譯漢題型的設置來看,英語句子一般比較復雜,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試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難度,不然無法檢驗考生的真實水平;二是英語可以通過結構上的安排使許多層意思在一個句子中表達出來。下面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這個句子氏達30個單詞,是個典型的復雜句。從內容上講,它主要提供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二是historians的具體情況;從結構上講,它是一個主句帶兩個由who引導的從句。盡管結構復雜、信息量大,這句話在英語里並不紊亂,因為句子結構環環相扣,語義清楚楚:who引導的定語從句放在名詞後面修飾這個名詞,這是英語中較常見的表達形式,兩個從句的語義既相對獨立,又和主句連成一體。如果把這個句子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但是表達方式略顯平淡、羅嚏,這說明英語表達非常重視句子結構,句子結構上的適當安排往往可以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從漢語的表達習慣來看,句子一般不宜寫得太長,修飾成分過多或過長會造成喧賓奪主、語義含混。我們先看一看這句話的直譯:

它同樣適用於將歷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材料來源的內部的和外部的批評的傳統歷史學家,和把歷史研究活動等同於具體研究方法的社會科學歷史學家。

這樣的譯文倒是很忠實,但在表達上卻不像是中文,譯者譯的時候費勁,讀者讀的時候也費勁。現在我們把譯文調整一下:

它同樣適用於傳統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歷史學家,傳統歷史學家(或前者)將歷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材料來源的內部的和外部的批評,社會科學歷史學家(或後者)把歷史研究活動等同於具體的研究方法。

很顯然,調整後的譯文給人更清楚、更順暢的感覺。很巧的是,它與改寫後的英語句子結構上更加接近,這說明漢語不需要通過復雜的結構提高表達水平,只要意思清楚、正確,表達方式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2.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由於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句子往往比較長,漢語句子則常常比較短。這一點上述例句的翻譯已經表現得很清楚。弄清這一區別之後,翻譯時會理所當然地擺脫原文的束縛,爭取一定的主動,這便是錢鍾書先生所說的「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要想順利完成這種形式上的轉變,關鍵是要做好對英語長句的結構分析,把長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個小段。請看下面的例句:

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這句話長達31個單詞。從結構上講,它是主句(they do not...)+並列謂語(and do not...)+賓語從句(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條件狀語從句(had he...);從資義上講,它有四層意思:不能…因此不能…會有多大的才幹…如果…。根據對這個句子的結構分析和語義分析,我們可以把它切分成四個小段:

For example, 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us do not tell/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由於每一小段包含一個意群,切分後我們就可以試譯成:

例如,它們不能彌補巨大的社會不公,因此不能說明一個物質條件差的年輕人會有多大才幹,如果他在較好的環境中長大。

這樣的譯文可以說已經很清楚,漢語也基本過得去,但仔細檢查一下。我們仍然發現漢語表達中還有英語的影子,那就是表示條件的「如果…」放在句子最後不大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接下來我們就要講一講英語與漢語在這個方面的差異。

3.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所謂前重心是先說結果後說細節。後重心則是先說細節後說結果。由於漢語多把重心放在後面,上述譯文應該修改成:…一個物質條件差的年輕人,如果在較好的環境中長大,會有多大才幹。下面我們再看一例:

③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l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根據句子結構和語義分析,這個句子可分成五段:主句(There is no...)+從句(whether...)+後置定語(peculiar to...)+選擇性並列從句(or...)+後置定語(appropriate to...)。從語義上講,主句講的是結果,從句說的是細節。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中文譯文的表達順序與原文正好相反:

方法論是指一般的歷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還是指歷史研究中各個具體領域適用的研究方法,人們對此意見不一。

如果按英語的表達順序來翻譯,中文簡直無法通順。由於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有的考生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只好歪曲「there is no agreement」的意思,一廂情願地譯為「沒有人同意」。「沒有哪個贊成意見」等等,整個譯文情屈聱牙,就連自己也不知道在說什麼,可見不了解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

4.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稍微細心一點的人都會發現,英語裡面經常使用被動結構,而漢語里卻很少使用被動結構。面對這一矛盾,我們當然不能將每一個被動結構都機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處理。現在我們看下面的例子:

④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這個句子有三個被動結構:...is imagined...,...be compared...,...be required...。第一個被動結構的後面有動作的發出者,這種被動有時只要把動作發出者提到前面就可以變成主動: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many imagine that...因此譯起來也比較容易:「許多人認為…」這屬於被動改主動的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是漢語不需做任何改動就能將被動譯成主動,句中第二個被動結構就屬於這種情況,be compared with可以直接譯為「與…相比較」,因為「與…被比較」在漢語里顯然是錯誤的。第三種情況則需要對整個句子做很大的調整才能正確處理好:句中第三個被動結構後面雖然有介詞by引導動作發出者,但簡單地交換主語和賓語的位置顯然行不通,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詞的使用造成的,如代詞they到底指什麼?動詞required在句中究竟是什麼意思?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在用詞上的差異。
5.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在前面所舉的例子當中,除③之外,其餘均有代詞出現:①中有it,②中有they,④中則有it和they,這說明英語常使用代詞。漢語雖然也使用代詞,但使用頻率明顯不如英語高。翻譯時為了弄清句子的確切含義,不知道代詞的指代情況往往是不行的,因為不明白主語是什麼時謂語動詞的意思往往也無法確定,弄錯了代詞的所指更會使譯文受到影響。如①中的it指前文提到的fal1acy(謬誤),②中的they指的是文中談論的test(測試),④中的it是形式主語,they則指前面提到的「these processes」,而「these processes」確切他說是指上文所說的「the process of these men of science」(這些科學家的思維過程)。由於這些代詞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譯成漢語時往往必須還原為名詞,這看起來是加大了翻譯的難度,實際上卻是在考查你對句子的理解,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要善於從文章中尋找線索,把句子的確切含義表達出來。現在我們看例④的中文翻譯:

許多人認為: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根本無法和科學家的思維過程相比較,他們並認為這些(科學家的)思維過程必須經過某種專門訓練才能掌握。

注意代詞they譯成了名詞「…思維過程」;be required譯成了「掌握」,不但被動沒有了,而且詞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我們就自然會想到英漢表達的下一個區別。

6.英語多引申,漢語多推理。如require一詞在英譯漢句子中經常出現。我們的感覺是,這個詞明明認識,卻不知道它的確切含義,或者是明確知道它不是我們已經了解的那個詞義。其中原因可能很復雜,但英語中的兩句俗語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一句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道一個詞的意思就要看它周圍是什麼詞);另一句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詞本無義,義隨人生)。也就是說,詞在特定的環境中往往會產生新的含義。從原作者的角度來說,這個新的詞義一般都是原有詞義的引申;從翻譯者的角度來看,這個引申便變成了推理。下面我們看一個例子:

⑤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recreate」詞典上解釋為「重新創造」和「娛樂」,但無論是「重新創造」還是「娛樂」都不符合句子的意思,因為歷史既不能「重新創造」也不能「娛樂」「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過去的重大歷史事件)。從常識上判斷,recreate譯成「再現」比較符合客觀事實;因此這句話應譯成:

盡管關於歷史的定義和歷史學家幾乎一樣多,現代實踐最符合這樣一種定義,即把歷吏看作是對過去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和解釋。

注意代詞one譯成了名詞「定義」。英語為什麼用one,漢語為什麼用「定義」,這又涉及到兩種語言在表達上的另外一個區別。

7.英語多查化,漢語多重復。前面講過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這一差別導致了兩種語言在表達相同概念時的差異:英語要麼改變表達方式,要麼換一個不同的詞,如上面剛剛提到的one便是用代詞代替名詞,以避免重復使用definition一詞,例①中的view...as和equate...with其實都是指「認為」或「把…看作是」,例③中的historical work和historical inquiry實際上都是「歷史研究」的意思;譯成漢語時則不一定要有這種變化,該重復時就重復,只要意思正確就行。前面各個例句中的譯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重復現象,這便是最好的例證。下面我們看英漢表達的最後一個區別。

8.英語多抽象,漢語多具體。所謂抽象實際上是指一些讓人似懂非懂的表達方法,英譯漢如果都是一看就明白的句子,那便失去了考這種題型的意義,所以考生感覺到很多英譯漢句子都比較抽象是很正常的,而翻譯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明白句子的意思,因此譯文中不能出現讓人似懂非懂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講,的確是英語中抽象的內容多,漢語中具體的內容多。請看下面的句子:

③Odd though it sounds, cosmic inflation is a scientifically plausible consequence of some respected ideas in elementary-particle physics,and many astrophysicists have been convinced 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 that it is true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 that it is true.

這句話有三個地方比較抽象:一是consequence,二是respected ideas,三是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首先我們看一看consequence,它的詞典意思是「後果、結果」,用這個詞義來說明cosmic inflation(宇宙膨脹說)似乎沒有切中要害,因為文章告訴我們它是從Big Bang(大爆炸論)發展起來的一種觀點,確切他說應該是一種「推論」;respected ideas給人感覺好象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受尊敬的理論」顯然不是清楚明白的中文,「公認的理論」才會讓人一目瞭然:至於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首先better一詞用得比較怪,根據「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原則,我們應該從part和decade兩個詞推出better在此相當於greater,而「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又是什麼意思呢?用「Get the meaning,forget the words」的辦法我們便可以得到一個地道的中文表達:「七八年」。下面是整句話的翻譯:宇宙膨脹雖然聽似奇特,但它是基本粒子物理學中一些公認理論在科學上看來可信的推論,七八年來許多天體物理學家來一直認為這一學說是正確的。
將抽象變為具體需要有深厚的英語和漢語功底,只有用心學習、反復實踐的人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❽ 好的英文寫作和漢語寫作有何區別啊

好的英文抄寫作和漢語寫作區別如下:
一、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二、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
三、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四、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
五、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一說起英文寫作問題,中國學生就特別頭疼,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和實質上的提高。課堂上老師給予學生的,只能是模板性的框架結構,結果弄得很多學生一寫作文就以相似的方式開頭。其實要提高應試類寫作,除去特別的技巧,修煉內功是關鍵。這個關鍵說到實處,就是兩個方面,中文思維和英文翻譯,如果一個學生在考試或是寫任何其想要寫的文章的時候,能夠合理而有邏輯地產生中文思維並且用較好的表達方式翻譯成英文,那麼無論是什麼應試類寫作,都能夠克服恐懼的障礙,甚至取得高分。

❾ 英語與漢語的區別

一、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復

1、英語表達相同的意思時往往變換表達方式版。第一次說「我認為」可以權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顯然就很乏味,應該換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類的表達。

2、相比之下,漢語對變換表達方式的要求沒有英語那麼高,很多英語中的變化表達譯成重復表達就行了。

二、英語多抽象,漢語多詳細

1、英文句子難譯主要難在結構復雜和表達抽象上。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把長句變短句、從句變分句,結構上的難題往往迎刃而解。

2、表達抽象則要求譯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詳細的中文進行表達,這對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戰性。

三、英語多省略,漢語多補充

1、英語一方面十分注意句子結構,另一方面又喜歡使用省略。英語省略的類型很多,著名詞的省略,動詞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並列結構中,英語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現過的詞語。

2、而漢語則往往重復這些省略了的詞。

四、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

1、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定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後,即重心在前。

2、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後。

閱讀全文

與從寫作的角度看英語和漢語的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