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用圖式理論指導英語課堂教學
課前精復心備課,選擇合適的教學制過程。一堂課成功與否,與課前准備工作的好與壞有直接關系。教師應做好充分准備。如查閱各類信息資料、儲備豐富的相關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准備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用具
⑵ 什麼是圖式理論
"圖式"是指一個人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構。人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圖式"認識客觀世界、解釋客觀世界。圖式論任為,任何語言材料,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取決於聽者或讀者已有的知識,即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於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例如,當我們談起醫院,就會想到醫生、病床、打針、吃葯、動手術等等,這是頭腦中有關醫院的圖式發生了作用。 根據這一理論,閱讀理解首先輸入一定的信息,然後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後,就可以說產生了理解。可見,讀者理解一篇語言材料的過程就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把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系起來時,就能獲得作者所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則,閱讀理解就失敗。 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它們是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t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ta)。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中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圖式理論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 內容圖式的運用 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一篇課文的熟悉程度,及狹義的背景知識(趙代玲,2001)。學生在理解新信息之前,都要將新信息與已知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圖式理論認為,讀者的背景知識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語言意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許多語言專家認為,文化背景知識是理解特定語篇所必須具備的外部世界知識,它對語篇理解的影響大於語言知識。背景知識的缺乏會導致閱讀理解障礙,因而在理解句意時不僅要用語言本身的知識,還要運用客觀世界及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教學中,若能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就會對閱讀材料加以推測、判斷,就容易理解閱讀材料。在教學中,常發現一些學生不能理解某篇閱讀材料,並不是因為語言知識障礙,而是他們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像的背景知識。 因此,在閱讀教學之初,可針對閱讀課文的內容,有的放矢地利用與閱讀材料配套使用的圖片、光碟、實物、影片等向學生介紹背景知識,引入課文的話題,激活學生已有的、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學生頭腦中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材料相互聯系起來,使其產生閱讀課文以了解更多信息的願望。此外,還介紹學生課外讀一些有關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的書籍,如《英語學習背景知識》(英國澳大利亞)、《英語學習背景知識》(美國加拿大)、《英國風土大觀》、《美國風土大觀》等。 2. 形式圖式的運用 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即讀者的篇章意識。 文章的體裁是多種多樣的,如故事、寓言、說明文、論說文等,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越熟悉某種文章結構,閱讀時就越能把握思路、層次,就越清楚文章的特定框架結構、各段落的組織排列及文章的邏輯關系,讀起來就得心應手,閱讀速度也會隨之提高。 教學中,如果老師缺少對語篇文體的分析和指導,學生不懂得分辨體裁,閱讀就會帶有盲目性。因此,針對不同的體裁,應進行分類指導。從寫作方式看,高中英語教材中常見的體裁是記敘文(narrative writing)和說明文(expository writing)。記敘文有可分為人物傳記和故事。 人物傳記的文章可從兩個角度去閱讀,一是按時間順序了解人物生平(time and events);二是關於人物所獲得的成就(achievements)。以sefc 1a unit 13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 為例,開始閱讀時就按時間線索找到有關abraham lincoln 的信息: 1809:was born in kentucky, usa 1818:his mother died 1860: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1: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1864: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second time 1865:was shot at the theatre in washington, d.c. 學生從總體上理解了文章之後,再來概括abraham lincoln's achievements就顯得容易多了,就會明白他為什麼被看著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更重要的是再遇到相同體裁的文章,如sefc charlie chaplin,albert einstein,walt disney,madame curie,captain cook,martinluther king jr等傳記類文章,學生都會從類似的角度去閱讀,而且還掌握了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 故事類文章也按記敘文的特點進行閱讀。記敘文的結構由開端(beginning)、發展(development)、高潮(climax)和結尾(ending)四部分構成。 說明文的結構分為引言(introction)、正文(body)和結束語(conclusion)三部分。以sefc 2a unit8 lesson 30 first aid為例,首先按結構和意義把文章分成塊,明確大意,然後版書以下要點: introction(para 1):first aid is the science of giving medical care to a person before a doctor can be found. body(para 2-4):thre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if someone has an accident and some advice for dealing with common injuries. conclusion(para 5):if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knew first aid, many lives would be saved. 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框架,使復雜的文章簡單化,同時也突出了核心,層次分明,達到了透徹理解的效果。同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類似的文章時,會根據教師介紹的方法,迅速的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的內容。 3.語言圖式的運用 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是對詞彙的掌握和語言結構的了解。語言圖式在閱讀中起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揮不了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結構復雜的長句和語法難句進行分析,以掃除學生閱讀中的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地運用三中圖式進行閱讀教學,這三中圖式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對同一篇閱讀材料,應兼顧內容圖式、形式圖式及語言圖式,只有這樣才會產生高效率的閱讀理解。[好研網]
⑶ 如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應用圖式理論
現行的中高考對學生聽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浙江省普遍使用的《英語新目標》教材中,聽力材料大多數圍繞本單元的主題,形式多樣並且情景性和文化性較強,材料難度相對較高,不僅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還需要具有相關的背景知識。而實際聽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往往只注重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提高,而忽略了材料的背景知識和學生的參與作用。他們較多採用放音一聽音一對答案的傳統教學模式,即聽音之前教師先對材料相關的語言知識進行比較詳盡的鞏固,然後直接放音,學生邊聽邊做練習,最後教師對答案並稍加解釋,一篇聽力材料就這樣草草地處理完了。在該模式下,學生往往只是被動的接收者,他們已有的背景知識不能得以激活,無法發揮背景知識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導致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普遍較低。本文嘗試將圖式理論應用於聽力教學中,充分發揮該理論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聽了理解能力。
2 聽力理解與圖式理論
聽力理解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在該過程中,聽者並不是被動地運用聽覺來接收信息,而是通過調動大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對當前輸入信息進行能動地加工處理,從而理解說話者的思想和情感。正如Anderson所言:「理解並非僅僅是接收,聽者實際上在理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需要激活各種類型的知識,並運用它們來理解說話者表達的真實意圖」(Anderson&Lynch,1988)。這與圖式理論的觀點一致,即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等背景知識相聯系。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於頭腦中已存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王初明,2003)。因此,將圖式理論引入聽力教學會對學習者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3 圖式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
圖式在聽力理解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聽者頭腦中已有的圖式是決定聽力理解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以下將從幾個不同方面具體闡述圖式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
3.1 圖式的預測作用
預測是指聽者在聽的過程中,根據己知信息對即將聽到的內容進行推理猜測。預測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由於圖式集合了有關某一特定事物的具體構成知識,可以為聽者理解話語提供積極的准備狀態。當輸入的信息激活了聽者頭腦中相應的圖式,聽者就會對即將要聽到的內容產生一種預期。當預期同所述內容相一致時,其內容則易於理解;相反,當預期同所述內容不一致時,說明聽者的預期出現偏差,則會刺激聽者修正偏差,並提高聽的興趣。
3.2 圖式的補充作用
圖式是一種抽象的知識結構,它概括了具有不同細節的各種已知的實例,所以,當材料中省略了一些常識性的信息時,這時只要激活相應的圖式,聽者就能推理出被省略的信息,並把他們添入到正在處理的圖式中去。如:Jack likes reading. He went into a library .When He left the library, he was happy with two books.在理解中,聽者會結合自己已有的圖式將 「Jack borrowed the books」 這一事實納入整體理解中去。此外,當聽力材料偏難時,對於沒聽清楚的詞句,聽者也能根據語境自動彌補,這樣難度自然隨之降低。
3.3 圖式有助於注意力的分配
圖式對所要加工的信息並非全部接納,而是有選擇地進行加工。某一圖式一旦被激活,就會為信息的加工儲存提供一種框架。與該圖式密切相關的信息,就會被圖式組織進來並獲得鞏固的記憶,而與圖式無關的信息因沒有被納入圖式而很容易被遺忘,可見圖式有助於注意力的分配。
由於聽力過程中,聲音是轉瞬即逝的,聽者不可能一字不漏地記住每一句話,他們必須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篩選,將注意力放在相對重要的信息點上,這樣才能保證抓住文章大意。因此,圖式有助於注意力分配這一作用對聽力理解至關重要。認知科學研究也表明,如果大腦中沒有相應的圖式為理解語篇內容提供參考和向導,聽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無法抓住關鍵詞句,就很難達到對文本中心意思的理解。
3.4 圖式有助於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的作用
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們對不可知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鄧媛、陽志清(2004)的研究表明緊張焦慮情緒是影響聽力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些情緒是由於對所聽內容無心理准備,擔心聽不懂導致的。聽前圖式的激活可以為聽者指明方向,讓聽者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從而緩解聽者緊張害怕的情緒,從心理上增加聽懂的信心。
4 圖式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如上所述,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已有圖式對聽力理解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頭腦中已儲存的知識結構,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那麼通過什麼方式才能激活與聽力材料相關的已有圖式? 這就需要一種激活程序,使聽力內容與學生已有圖式有機地聯系起來,我們將這種激活程序稱作「激活圖式」。激活圖式在已有圖式和新圖式(對當前輸入信息的正確認知)之間起銜接橋梁的作用,如圖1所示。以下將具體闡述如何構建與聽力材料相適應的「激活圖式」來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圖式,從而發揮已有圖式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
圖1.三種圖式的關系圖
4.1 觀察圖片
《英語新目標》聽力材料大多配備了插圖,這些插圖相比文字更直觀地反映了聽力材料
的主題內容。在聽力之前,教師可以將相關插圖呈現給學生看,並告知學生接下來的聽力內容會和該插圖相關,讓學生發揮想像,通過這種方法來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圖式。如在放八年級上冊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Unit 7)第二課時聽力材料之前,先讓學生觀察配套圖片,學生看完圖片後知道接下來的聽力材料與如何製作水果沙拉有關,這時在學生頭腦中已存儲的水果沙拉的製作圖式就會被激活,並且學生會不自覺地去預測接下來的聽力內容。有了這樣的預測,學生在聽力過程中會特別留意與製作水果沙拉相關的詞彙,如,cut up, mix…up, turn on, pour…into…, 以及表先後順序的副詞,如first , then , finally , last…。因此,在聽的過程中就更容易抓住重要信息。
4.2 通過標題或關鍵詞進行brainstorm
對於議論文這樣的聽力材料,可以在放音之前告知學生聽力材料的標題和關鍵詞,讓學生以brainstorm的方式對該主題進行探討,以此來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圖式。在這種自然、無約束的情況下進行討論,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從而激活更多相關的圖式內容。如進行九年級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unit 1)第三課時聽力之前,教師先將標題 「What are your challenges in learning English?」告知學生,並將關鍵詞「challenges」寫在黑板上。在引出主題之後,為了更有效地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教師進一步將主題細化成speaking;listening;reading; writing這四個模塊,並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每組學生對一個模塊進行brainstorm。討論結束後,各組選一名代表口頭陳述本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邊聽邊把要點寫在黑板上。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將各組的信息進行比較、分類、概括,使各觀點之間形成內在的邏輯關系,並用不同形狀的圖形將信息間的層次關系表示出來,如圖2所示,同一層次的信息採用同一種圖形來標示,以利於學生了解文章的組織結構,從而更准確地抓住文章的要點和作者的思路,提高收聽階段的效果。
圖2.brainstorm 結構圖
4.3 5W+H 提問方式
在記敘文或對話中,事件的敘述方式或敘述的順序結構,一般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來進行的。對於這類材料,教師在放音之前可以通過提問有關主題內容、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主要事實及理由,事情的結果,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問題,即What-When-Where-Who-Why-How?(5W+H) 系列問題的方式來串聯整個事件,並激活學生已有的事件相關圖式。以八年級上冊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Unit 10)第二課時為例。這是一篇情節性比較強的對話,教師可以作如下提問:1.What is Cheng Han going to be? 2. Where is Cheng Han going to move? 3. How is Cheng Han going to do that? 4. When is Cheng Han going to be a/an …? 通過以上問題學生可以確定材料是關於個人理想這一主題的,並且預測可能到來的信息類型包括一些關於職業、時間、地點以及如何去實現理想等相關內容。此方法有助於學生在把握篇章框架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把注意力放在所期待的信息內容上,來達到聽懂和理解的目的。
4.4 直接講解
對涉及到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等相關內容的聽力材料,不少學生由於文化背景知識缺乏,在聽力理解時往往會出現理解障礙。聽前,可由教師講解,直接為學生提供所需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完善已有的圖式。
以《英語新目標》九年級上冊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Unit 12)為例,section B中的聽力材料涉及到中西餐桌文化的差異。為了讓學生在聽力之前,對中西的文化差異有個整體的印象。教師可以事先准備一張表格,如表1所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和經驗來完成該表,對於那些學生並未掌握的內容,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此過程,不僅回顧了學生先前的認識與經驗,又在此基礎上補充了他們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使學生為理解材料內容提前做好知識鋪墊和心理准備。
⑷ 影響英語聽力理解的因素及應對方法:怎樣提高學習者的
你好!
影響抄英語聽力襲理解的因素及應對方法:怎樣提高學習者的
The factors affecting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 coping methods: how to improve the learners
⑸ 圖式理論的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實際運用
當一種文化中的成員所生產和傳遞的訊息被另一種文化的成員所接收,跨文化交際就發生了。美國傳播學者波特和薩姆瓦(R.E.Porter & L.A.Samovar)認為「對跨文化交際的最佳理解在於對社會事物認識上的文化差異」。
按照圖式理論,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傳受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人經歷可能存在很大差異,由此個人頭腦中的社會交際圖式也會有很大不同,由此而影響了他們對訊息的選擇、理解和加工以及行為方式。跨文化交際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減少誤解,增強跨文化的適應性。
跨文化適應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方面。按照金·楊(Young Yun Kim)提出的「適應理論」,「(文化)適應是在一種文化中已經完成基本社會化過程的人與另一種不熟悉的文化持續地長期直接接觸而發生改變的過程。」
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人為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而改變原有生活方式,與當地人交往和發展關系。換句話說,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個人原有的社會交往圖式由於環境改變而被棄置不用或發生改變,同時要逐漸獲得新的社會交往圖式。
交通技術的發展促成了世界性的人口流動,越來越多的人由於各種自願或非自願的原因離開本國本地區到異國他鄉生活。如商人、外交官、外籍勞工、留學生、國際志願者、移民、難民等等。對於無需在當地生活的短期逗留者如旅遊者和公務出差的人來說似乎不存在跨文化適應的問題。
移民、難民等長期居留的人和在特定時間內在異地求學和工作的人在停留時間和停留目的上有所不同。對於後者來說,研究跨文化適應更有意義。因為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盡快適應以完成既定目標,同時當他們返回本土的時候還會面臨新的「返文化適應」。圖式理論可以用以進一步解釋跨文化適應中的種種現象並為跨文化適應的訓練提供幫助。
首先,個人的社會交往圖式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個人受所處環境的影響而不斷形成和強化的,是由於不斷遇到類似情況而自然形成和發展的,常常是不自覺無意識的。但是在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經驗而缺乏相應的圖式,會造成如下幾種困難:
一是在跨文化適應中,由於對特定的環境缺乏相適應的圖式,人們難以對環境和情況進行有效識別,也難以做出有效反應,由此導致高度的不確定性和心理焦慮。這是在跨文化適應中最常遇到的困難。比如在國內很少乘坐地鐵的人到了日本東京,不太適應地鐵的各種標志和換乘辦法而感到出行困難;初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美國商人也常常因為弄不清日本人說話的真實含義而發生誤會。中國留學生初到美國,甚至在公共休息室里都會感到「不知所措」。
二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由於缺乏相應的社會圖式圖式而不能預測或控制形勢及事態發展,難以選擇適當的策略行為。例如一位中國農村婦女初到美國,因為語言不通、經濟困難而不知如何向當地人或醫療機構求治生病的孩子;當她給孩子使用了隨身攜帶的葯品,又因為葯品過期而被指控為虐待罪,被暫時剝奪對孩子的撫養權;後來又因為無法接受這一痛苦的事實而不斷給當局指定的撫養人打電話要求接回自己的孩子,從而又面臨「騷擾罪」的指控。這一極端事例表明,如果缺乏相應的情景圖式,人們將無法准確識別情景(context),而缺乏相應的策略圖式,也難以完成目標,從而造成適應困難。
三是在跨文化的環境下,由於缺乏獲取新知識的圖式而影響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比如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國內都是聰明自信,而初到美國卻感到學習困難,這是由於缺乏美國式的教學方法訓練而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四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由於缺乏相應的情感圖式而很難與當地人實現情感共享,也常常體會焦慮不安、孤獨和「局外人」的感受。比如中國留學生感到很難和美國人交流飲食的樂趣,也很難理解對方對棒球賽的熱情。中美對「情感交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異。
其次,完成基本社會化的人,由於頭腦中固有圖式的存在,對環境常常採取圖式化反應。圖式化反應在相同或類似的情況下,比較准確有效,但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對情境識別發生錯誤,常常導致目標選擇和策略選擇的錯誤。
自動進行的圖式化反應常常直到受挫為止才開始反思,調整或改變,同時會伴隨相應的情緒圖式。比如中國留學生焦林初次在美國大學參加新生勞動,曾主動幫助一名女生抬木板,沒想到卻受到對方「性別歧視」的譴責,使他陷入困境。也有不少留學生初到美國時,錯把美國人「什麼時候一起吃飯」這樣的問候語當成是邀請,造成各種麻煩。
基本社會化的人對環境的反應常常是「圖式」驅動(schema-driven)而不是「數據」驅動(data-driven),是反應型而非學習型。在原文化中社會化程度越高的人,其跨文化適應性越差,適應中困難越多,因此人們常常發現大人比小孩適應得慢,語言能力弱,對當地文化了解少的人比語言能力強,對當地文化了解多的人適應慢。研究表明,9歲以下的兒童在移居國外後基本沒有「跨文化適應」的困難,而15歲以上的人在跨文化適應中則會比較強烈地感到「文化沖突」。
以往的跨文化適應理論常常突出強調個人特徵和個人能力的培養,如跨文化交際效力(ICC)理論中就強調要從動機、知識和技巧三方面來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效力,個人應具備並著重培養諸如尊重、寬容、容忍模糊、移情等能力。[19]但是圖式理論更多地強調個人、社會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它強調個人成長的社會環境對個人圖式的形成包括個人的社會認知、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影響。
以往的理論雖然承認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但都是籠而統之,缺乏一個准確的核心概念,而圖式理論則用圖式(schema)這一概念使之具體化,便於進一步的研究。同時它還突出強調了情景圖式(context schemas)對人們社會交往的重要作用。
在跨文化適應中人們需要識別不同的情景,並學習與之相應的社會圖式,以保證行為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這進一步增強了跨文化適應訓練的可操作性,比如加強外語教學中的情景教學。在研究中也可以進一步考察在相同情景下不同文化的人的社會圖式差異所導致的行為和思想差異,或不同文化中的情景差異,從而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力。總之,作為一種新的理論模式,圖式理論為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展現了新的前景。
⑹ 英語聽力理解能力怎樣提高
學習語言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同活生生的人進行交際,聽作為人類言語交際方式之一,在信息劇增、國際交際日益頻繁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提高英語聽力始終為人們所關注,尤其是聽力能力的提高.初學者要真正掌握一門外語,必須盡快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中學英語教師作為學生的英語啟蒙老師首先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制定相應的策略,把重點放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能力上.
造成學生聽力理解困難的因素很多,如生詞、復雜的句子結構、內容熟悉度、語速、背景雜音和語音語調的變化等.仔細分析這些停留在表層的干擾因素,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可以從學習策略的角度考查以下幾對關系:
如何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
影響聽力理解的幾個因素
(一)聽力與詞彙量
一般人總是認為,聽的越多,聽力能力就越強.勿容置疑,多聽的確是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一種積極的手段,但聽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於聽的次數的多少,也不完全在於聽的內容長短、難易程度如何,它是一個人英語知識的全面體現,而所有英語知識的基礎便是詞彙.詞彙量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訓練的基礎,聽力自然也不例外.每一個對話、語段、語篇都是由句子組成,而句子的基本單位正是詞或片語.在聽的過程中,我們能模仿出聽到的發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詞彙量,便無法把與其所代表的符號一詞聯系起來,也就無法得知符號所代表的事物—意義.
因此,從理論上說,詞彙量的大小在一個側面決定了聽力理解的程度.
(二)聽讀相關性
不少人學習英語多年,若把英語的書面材料給他們,即使有一些生詞也能讀懂或大致讀懂.但卻不一定能聽懂別人說英語,即使是非常簡單的句子.當前,在英語教學中,盡管學生的聽力訓練材料的難易度往往低於閱讀材料,但就整體而言,學生的聽力水平仍低於閱讀水平.實質上,這種情況的產生與外語教學環境中聽讀心理活動過程特點有關.
在母語學習中,從技能的發展順序看,聽說先於讀寫,即首先在大腦中建立語言的語音特徵圖式和其相對應的有關客觀世界相互關系的圖式,然後在大腦中建立語言的字元特徵圖式,即在聽說的基礎上進展到讀寫.當然,聽讀的心理活動過程要比讀寫的心理活動過程復雜一些.在外語環境中,聽讀的心理活動過程與母語環境中的情況不同,其特點如下:
1.外語學習必須經過一個在大腦中疊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語言系統的圖示的過程,才能掌握外語.這個過程的順序是:字母—詞—句—篇章,在此同時,還要逐漸完成語音特徵圖式的建立(如音、音素、節奏、語流、語調等),因此,字元圖式與語音特徵圖式的建立是同時的.但在外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是綜合訓練的,然而,在教學中由於受教學大綱、內容、時間、方法以及學習環境和個體差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四種技能實際上不可能做到同步發展.比如,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時間往往超過聽能訓練時間,在讀的過程中又常常採用默讀的方法,這樣,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的發展勢必不平衡.實驗證明,對同一個或若干已學過的詞,學生聽和看的反應是不同的,通過視覺辨認的能力大於其用聽覺辨認的能力.
2.「讀」的能力(即同時用語音和字元圖式辨認字母)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於學習者主要是以字元為基本媒介開始學習外語的,因此,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聽的能力.
那麼,如何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怎樣從理論上解釋閱讀訓練與聽力理解的這種關系呢?
首先,盡管閱讀和聽力兩種訓練形式不同,但他們都屬於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語言使用過程,二者有很大共性.從較低層次(音素、音素群、詞和句)來看,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者運用聽覺感知知識,對語言材料進行解碼和做出種種推斷.換言之,在辨音的基礎上,運用認知效應對該語言材料作各種解釋、判斷、達到理解.從較高層次上看,聽者為了理解語篇(句)意義,更需依賴認知效應進行理解.這是由於在篇章層次上,意義的產生往往是聽者對語義的再創造過程.這一過程中,語言形式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觸發聽者運用已有的背景知識對語言材料進行意義上的構建,其中包括語用文化方面知識預先判斷,推測說話者的意圖.顯然,聽者的認知過程和認識效應以及掌握的背景知識對聽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聽天氣預報為例(聽力理解測試中常常考到的一個話題),能否准確而快速地理解有關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賴聽者的地理知識、基本的天文知識,甚至一些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如這一地區標識溫度使用攝氏度還是華氏度等,而上述這一點正是與閱讀理解所涉及的過程相一致的.在閱讀中,讀者同樣使用種種認知過程,依賴種種認知效應及其所擁有的背景知識,對語篇進行語義分析和構建.因此,就這一意義上說,學習者操練和運用認知過程以及判斷推理過程,並不斷提高和完善這種能力,顯然有助於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⑺ 詞彙對英語聽力的影響(論文)
五、結語
總的來說,聽力是一門反映一個人各種能力的課程。是英語專業的回一門專業基答礎和必修課,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基本聽力技能。學習者在聽力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一樣的情況,每個人的問題都有不一樣的因素造就的。有內因,也有外因。在這眾多因素中,詞彙量肯定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然而提高聽力中的詞彙量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涉及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學習內容等因素。要思想上重視起來,培養信息,調動興趣,積極參與探索創新,不斷改進,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做個有心人,就可以隨時抓住並利用英語詞彙內在的有機聯系,有效地進行詞彙教學。
⑻ 淺談如何利用圖式理論,指導學生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
那麼,怎麼才能把圖式理論應用到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去呢?
按圖式理論,閱讀教學工作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Pre-reading
引導學生作好閱讀心理准備, 實現自上而下的內容圖式激活。著手激活的角度應根據文章的內容和題材來進行不同的選擇。具體說來,也就是充分刺激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圖式,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預測有關課文的圖式知識,使已有知識向課文的新的圖式知識靠攏,相近並達到吻合。要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在學習課文之前,利用插圖、利用標題或一些關鍵詞進行預測,並隨著學習進程不斷地印證和修正。關鍵詞是與文章主題思想緊密相關的詞語,能激活圖式。閱讀前,教師有意識地仔細選出關鍵詞語,讓學生討論,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把他們的思路引到文章的脈絡上。也可要求學生從其層次結構及內容上入手進行猜測,根據自己對於類似文章的圖式,對文章的內容做出判斷。這樣,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的預測與課文實際表達的內容加以比較,從而達到對文章內容深層次的理解。
2.While-reading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培養閱讀技能。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相應的語篇圖式。這樣有助於學生從整體理清文章的脈落,使學生易於記憶,理解並推理,並力求把課文新的知識充分融入學生原有的圖式知識並形成自己的新的圖式。
3.Post-reading
運用圖式。在這一階段,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種自由、寬松和活潑的討論氛圍,允許學生爭論,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新的圖式知識加以運用,擴充和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