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新聞英語聽力技巧
1:聽力的前提是需要具備充足的詞彙量,這樣才不至於是盲聽。
2:選聽各種報告錄內音,擴大聽的內容:為了擴大詞容匯,並逐步適應不同口音和年齡的講話,這一階段可選聽一些淺易的英美歷史、地理、風俗人情的報告。英美人士訪華印象的講話也是很好的內容。這些講話一般以半小時左右為宜,既增長知識又提高聽力。
3:聽新聞,聽時要摸索新聞廣播的一般規律,注意培養聽新聞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注意聽關鍵字,做好筆記。
4:泛聽和精聽相結合 在聽力訓練中兼顧整體大意,精聽時 針對自己的沒有聽懂的地方反復練習
5:培養上下文相結合猜的能力,集中精神反復訓練。
『貳』 大學怎麼訓練英語聽力
其實即復使大學四級聽力很好制也不能證明可以聽懂電影或美劇。所以如果僅僅只是為了考試還是買本聽力書和多做真題。多積累一些短語及句子,聽力中有很多固定搭配。
看電影和美劇考試聽力幫助不大也會有一些幫助。但並不是所有的都適合。有的是過於專業,相關的專業詞彙太多,對考試聽力幫助不大。還有的是有很多臟話,也不適合。
但《老友記》是很好的訓練聽力的美劇。要求不太高,語速適中。娛樂中可以學到知識。
具體方法:可以先邊聽邊看字幕,第二次可以大體聽,不看字幕,然後慢慢熟悉。可以下載相關字幕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叄』 如何教好大學英語聽力課
摘要:長期以來,人們對英語聽力教學有著非常矛盾的看法。有人認為,上英專語聽力課,老師屬不就是按按錄音機的按鈕,放放磁帶?相反有的老師覺得聽力教學太難,往往效果不明顯,因此他們認為聽力「不可教」,只可留給學生自己去多聽,多練。而在很多英語學習者的回憶里,聽力學習是非常痛苦的一段經歷:聽不懂,容易打瞌睡。一些人乾脆因此而放棄該技能。如筆者在監考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時,就看到過有些考生完全放棄聽力部分,直接去做別的題目。
『肆』 大學英語聽力怎麼練才好
我學習英語聽力的方法和規律途徑 英語學習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可謂是舉足輕重。筆者與許多同學、朋友交流時,他們認為英語學習最頭疼的地方就是聽力。提高英語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僅就我自己學習的體會跟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是要有一定的方法。這里的方法是指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以筆者的《英語初級聽力》為例,我當時僅僅買了一本學生用書,然後對照磁帶反復練習,聽不懂就多聽幾遍,實在不行就先放著,過幾天再回過頭來聽。在練習聽英語歌曲的時候,一定不要看歌詞,這一點我認為至關重要。通過英語歌曲練習聽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之後,自然會形成一種遠比磁帶、廣播效果更為牢固的聽覺。 其次聽力練習一定要有規律。我在大學入校時聽力水平一般,基本屬於「聾子英語」、「啞巴英語」,但第一學期我就定了個計劃,並按照計劃刻苦訓練。我選的教材是《英語初級聽力》,錄了九盤磁帶後,就開始了訓練計劃。每天中午午休時間我抽出一個小時,一般每天也均不少於一個小時,而且天天如此,周周如此,月月如此。三個月後,再聽一般當時大學英語配套的聽力教材甚至下學年的教材都感覺輕松多了。在進行其他形式的練習,比如聽英文歌曲、看英文電影、收聽廣播等等的時候,也注意練習的規律性,盡量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時間一長,效果就出來了。 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方法。這里的方法是指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以筆者的《英語初級聽力》為例,我當時僅僅買了一本學生用書,然後對照磁帶反復練習,聽不懂就多聽幾遍,實在不行就先放著,過幾天再回過頭來聽。在練習聽英語歌曲的時候,一定不要看歌詞,這一點我認為至關重要。通過英語歌曲練習聽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之後,自然會形成一種遠比磁帶、廣播效果更為牢固的聽覺。 再次是選擇正確的途徑。由於收聽效果不佳,我對英文廣播所聽不多,我選擇的基本是磁帶、歌曲和電影這三種方式。磁帶的效果不言而喻,訓練耳朵的聽覺更多的是靠磁帶來完成。通過英文歌曲練習聽力最初是我的大學外語老師推薦的。如前所述,通過英語歌曲練習聽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其效果絕不比其他方式差多少,而且多聽英文歌曲可以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使英語學習成為一種樂趣。而看英文電影可以說是更高層次的練習,說實話我自己到現在看英文電影也聽不大明白。但在一二年級的時候,筆者曾嘗試過一段時間,在聽了英文的《獅子王》、《人鬼情未了》等之後,感覺不錯。嘗試電影練習聽力還可以更深入地體會到東西方文明的差異,提高交流水平。給我印象最深的電影是《The Perfect World》,看完以後感覺特別好。 由於本人不是英文專業,對英語學習的學習全憑愛好,所以所知不多,對於不當之處請各位指正有更多的可以去威尼英語口語看看他們的學習方法。最後祝大家學習進步。
求採納
『伍』 如何有效地開展英語聽力教學的活動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隨著新《英語課程標准》的逐步實施,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從而實現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英語的聽力訓練是一項長期的教學要求,在英語教學中,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目前的各種考試中,聽力部分始終是比較薄弱的環節。本文闡述了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及問題,並介紹了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策略。利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正確引導的教學模式,希望通過"高效課堂",真正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責任",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留有空間,最終實現自主學習和高效課堂結合起來。
《英語課程標准》對英語的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英語聽力培養也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而聽力教學是外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點,要提高學生聽力水平非一日之功。如何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已成了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為了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摸索聽力教學規律,展開適應新課改的聽力教學。 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 雖然聽力教學一直被置於外語教學的首位,但是從中學英語各類測試的現狀分析,聽力較之詞彙、語法、閱讀等項目仍屬弱項。
首先,學生的聽力受到傳統教學方法和落後的教學設備的限制。學生的聽力能力遲遲得不到提高。
其次,許多學生詞彙量欠缺,由於視覺效果不能與聽覺效果有效地結合起來,所以學生在聽力過程中經常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
第三,學生在聽錄音的過程中,面對一些長句子,甚至是一些段落的題目時,不能進行有效記憶。
這可以看出聽力過程的交際性和過程性,聽力活動的真實性等在聽力教學中都沒有得到體現。 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聽力教學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1)聽力教學缺少接觸自然語言的環境,雖然現在教學條件有所改善,多媒體的廣泛使用等大大促進了英語聽力教學的發展,但是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尚不能給予聽力足夠的重視,只是為了考試而學;
(2)學生層次復雜,大班教學費時低效,不利於教師因材施教;
(3)在實際聽力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於只是放錄音,重復做練習,對答案,再聽。總體而言,對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應用不充分,方式也不靈活,真實運用意義上的聽力教學比較薄弱。
學生在聽力學習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語音辨別能力差。他們在進行聽力訓練時不能很清晰地辨別一些單詞,甚至有時會誤聽成其它單詞;
(2)猜字的技能薄弱。在聽力中,學生難免會聽到一些陌生的單詞,而他們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只能根據上下文內容去進行猜測。
(3)詞彙量少之又少,不能理解重要細節,有的學生既聽不懂又講不出,詞彙量嚴重不足,能積極使用的詞彙則更少。
(4)母語的干擾以及沒養成正確的聽力習慣。 初中教學中英語聽力的環節 目前,我們使用的《新目標》每個單元的section a的1b,2a,2b section b的2a,2b都有聽力訓練,這些聽力材料新穎,取材地道,英語純正,時代性強,材料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生活,趣味性濃厚,但有的材料有點深度。為了提高學生聽力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善於針對不同難度的材料,聯系自己的學生做靈活的處理。
聽力教學分成「聽前」、「聽時」和「聽後」三個階段。
(1)聽前(pre-listening) 這一階段主要以確立聽力期望,激活背景知識,展開話題,激發動機以及語言和語音微格教學訓練為主要手段。教師對學生進行聽力訓練時,必須從基礎的語音入手,逐步過渡到單詞短語、句子、對話和語篇。在初始階段,教師要盡量降低學生答題的難度和要求,做到既顧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聽力活動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又達到逐步提高學生聽力的目的。就學生而言,要想提高聽力能力則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邊聽邊作筆記以減輕記憶負擔;②平時要加強語音訓練,多模仿,培養語感;③多閱讀,擴大詞彙。
(2)聽時(while-listening) 聽時階段是聽力的關鍵時期,也是教師最難控制的階段,以信息理解和技能訓練為主,這一階段,教師給學生提供形式各樣的任務,有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這些任務應該遵循層層遞進的原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另外,教師還應從聽力過程入手,注重培養學生聽力策略。應授之以「漁」而非「魚」。對學生而言,聽的過程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過程,即學生要主動去構建新的知識。
(3)聽後(post-listening) 聽後是聽時的延伸,同時為下一次聽時做准備,主要是鞏固聽力信息和技能評估聽力效果。這一階段,教師不僅要核對答案、評估學生對所聽內容的理解程度,而且要了解學生聽力提高與否,便於及時調整聽力訓練策略,糾正學生不恰當的聽力習慣。
聽力結束後,學生自身也應評價自己在聽力訓練中的得與失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 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策略 針對以上的問題,現在我就提高初中英語聽力的常用教學策略進行介紹: 任務型聽力教學策略。 任務型聽力教學是交際教學法的延伸,強調聽力學習任務的真實性,通過完成真正的聽力任務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任務型聽力教學包括pre-task,while-task和post-task三個階段。任務前階段主要是根據聽力材料布置聽力任務;任務中階段由學生集體和個體准備聽力任務,並展示成品。比如,讓學生聽完一個故事後進行角色扮演等;任務後階段是結合學生聽力任務展開所反映的問題進行詞彙、語法及聽力策略的專項訓練。 自我監控策略。 在聽一篇課文時,不論是聽力強還是聽力弱的學習者,都會在聽的過程中出現注意力瞬間終止的現象。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聽力強的學習者會立即意識到其注意力的不集中,並能很快自覺地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聽力材料上;而聽力差的學習者則只顧前不顧後,一旦遇到生詞就會停止聽音,陷入對生詞意思的苦思冥想中,無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所聽的材料上。 記憶策略。 即使聽力理解能力很強的學習者,如不採取一定的策略,也難以記住長段文章或會話中的全部細節。聽力強的學習者,在聽的過程中一般都善於利用英語特有的呼吸停頓、節奏,抓住有利時機快速記下有用信息諸如年、月、日、星期、鍾點、年齡、人名和地點等,必要時,通過筆記即刻激起已有記憶,使音、義、形快速形成聯系,從而對語篇作出正確的理解。而聽力差的學習者則不善於作筆記,他們不知道應該記下哪些詞句,而且常常抓不住做筆記的有利時機,聽時不能寫、寫時不能聽,兩者不能兼顧。 選擇要點策略。 聽語篇時,聽者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整段、整句聽得很清楚。聽力強的學習者在聽語篇時善於通過預測要點選擇重點,往往能根據選擇項推知聽音材料大致涉及什麼內容、會出現哪些專有名詞、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這樣便可爭取主動,對即將聽到的語篇做到心中有數,聽起來就得心應手。此外,段首句和過渡性詞語大都是表達段落的內容的,而過渡性詞語則會表現出出題人的思路、時間和空間、舉例和例證、對照和比較、引申和轉折、推論和總結等邏輯關系,它對整篇的理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聽力差的學習者聽語篇時,往往抓不住要點,抓不住文章的主要信息。 小結 除上述幾種教學方法外,我們還可以採用語音辨析法、聽寫並進法、以讀促聽法等策略。提高聽力水平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認真研究聽力教學的理論和方法,採用多種聽力訓練方法,展開適應新形勢的聽力教學。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有效性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學智慧,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效。總而言之,教無定法,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方法提高英語聽力。
『陸』 大學英語專業如何練習聽力
多看美劇,最好是看英文字幕,就算聽不懂也別看中文字幕,有一天就開回竅了。然後可答以去網路搜harry potter的有聲書,那個語速不快,可以練習的。千萬別從初級開始,那樣進步很慢,沒人會那麼說話的。新聞啊什麼的也別花那個精力了,正常人不那麼說話,如果你不在國外上課的話那些東西不實用。
國內做題應試的方法行不通,聽力最大訣竅就是不管懂不懂,只要一直聽一直聽,每天開車吃飯洗碗不管做什麼都聽,不知不覺間就會進步了。
『柒』 在英語教學法中,交流性方法的原則是什麼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自然教學法"淺議(上)
—— 兼論英語教學的素質教育
林 柏
如果筆者有幸受邀在某次學術研討會上就本文的題目作一次發言,或者就同一題目給自己的學生提供一個講座,那麼筆者就會要求他的聽眾或者學生記住以下兩個背景情況,作為充分理解筆者意思的參考資料:其一,古語有雲,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如今,英語越來越成為世界的通用語言,我們有過在國外生活、工作、學習和訪問經驗的許多人也都知道,無論你到世界的哪個國家,只要會英語,那就會"走遍世界都不怕"了。因此,無論你是學習何種專業的人,從學習外語作為與世界其他地區人們的交流工具的角度來說,英語已經成為可以"吃遍天"的"一招鮮"了。英語的重要性已變得如此何其無與倫比乃爾,實際上已是現代人(無論是像筆者這樣的"舊人類"或是所謂"新人類"和"新新人類")必備的能力之一。
其二,盡管從"文革"結束到現在二十多年間,我國在中、大學(非專業)的教育中重新把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和必修課之一用於教學實踐,從初中開始到大學畢業,一學就是十多年。按理說英語的學識和水平應該很高了,但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仍然以出訪國外的經驗作為例子。無論你到英語非母語的發達國家、較發達國家,甚至許多發展中國家去訪問,如果用英語問路,在街上隨便找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他都會對答如流。但如果一個老外在中國訪問,不要說在農村或中小城市,即使在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如果用英語問路,不要問中小學生,即使問普通大學生,十個到有八、九個是不能用自己學了十來年的英語與外國人對話,為他們解答問題的。語言障礙實際上大到了連人家的最簡單問話都聽不懂的地步(許多情況下是只聽懂了幾個詞就已經私下裡竊竊自喜了),更談不上自如使用英語作為交流工具了。差距之大竟如此觸目驚心!記住了上述實際上是老生常談的兩個背景之後,本文著重探討一下用"自然教學法"對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實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從而適應教育體制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形勢、使大學的外語教學更有成效、更能學以致用的有關問題。
一、 在我國對大學公共英語作為外語進行教學具有不利影響的主要因素
筆者自總角後不久起,即致力於外語的學習與使用。期間經歷的酸甜苦辣真可謂一言難盡。不止一次在看似實在無法逾越的障礙面前,筆者都起過打退堂鼓的念頭,尤其在學習的開始階段。在"致力"了幾十年之後,外語水準也不過平平,遠非上乘。學外語難,以至於斯!類似的經歷不僅我們普通人,即使是一些大專家,也是有過的。我國台灣的一位著名英語翻譯家黃湘先生,在1988年接受采訪談"我是如何學習英語的"時,辛酸地回憶到:"我在小學學了三年的英語(現在已經很少有從小學即開始學英語的情況了),但到初中以後,由於英語老師的英語太好了,我成了'拒絕學習英語的男孩'(套用當年台灣的一本暢銷書《拒絕參加入學聯考的男孩》的用語)。那個老師有時用英語講課,而我聽不懂,所以我就恨老師並拒絕學習。"(註:上述譯自英文,可能在姓名、書名等上有誤。)黃先生是中國人,他談到的問題在我國實際上帶有普遍意義,設及到在中國的特有文化、社會背景下,把英語作為外語教學,教學方法是否對路對學生和學習效果是會產生重大影響的這樣一個在英語教學中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那麼,在我國,影響英語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據筆者分析,大致有傳統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影響、學生學習意願與學習心態的影響和當前教學環境的影響等三個大方面的因素,如下:
1、 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無庸置疑,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一個民族的古代文明一直延續下來、沒有斷裂與改變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淵遠流長,根深蒂固。幾千年來,在自認為是天下中心、"天朝"的文明遠遠優越於其他任何文明的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孔孟之道的中庸(寬容忍讓)、復禮(講究禮節)和德治(道德為先)的思想對中國人民有著遠非從一般意義上就可以理解的深刻影響。盡管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總的來說是積極的、正面的,並且在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中保持了她輝煌的、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但她對在其強烈影響下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至少也帶來了兩個方面的不利作用:其一就是比其他沒有這么悠久的文明來得要更強烈和頑固的排它性,或稱排斥異己性和拒絕任何劇烈變化的保守性,或稱惰性。這種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排他性和拒絕劇烈變化的惰性,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上講,既影響學習者的主動、自覺意識,也使得要對已經確定下來的教學方式進行重大改革變得困難,耗費時間和精力;其二就是在傳統文化的重壓下產生的崇尚權威、鄙視標新立異,從而造成的依賴性(依賴集體、依賴社會、依賴他人等)的思維方式。這種源自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表現在教育體制上,就形成了"應試教育"的核心:教的滿堂灌輸,學的死記硬背。正如美國的教育學家坦博爾先生在考察了中國的外語教育情況後指出的:"英語教學(在中國)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的,即廣泛強化的語法練習與死記硬背。"這種延續多年又始終改不了的"語法+翻譯+記單詞"的目前甚為流行的教學方法,實際上也不同程度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從社會環境的角度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世界第一。在如此廣袤的地域、如此眾多人口並幾乎是單一民族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存在與外人交流的強烈願望和求生存的必要性,這是很容易讓人理解的。這與一些歐洲小國形成強烈的反差。筆者在北歐國家芬蘭作過一年的訪問學者,對該國普通人的外語能力驚訝萬分,感嘆不已。筆者曾與一位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說都再普通不過的人交談過學習和掌握外語的問題。這位先生曾擁有過一家很小的工廠,與筆者交談時已失業,正在筆者作訪問學者的那所大學接受政府資助的再就業教育課程,有三十幾歲,中專文化。他告訴筆者,他會六國語言:瑞典、德、英、俄語、自己的母語芬蘭語和葡萄牙語。其中葡萄牙語是自己感"興趣",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自學的。他同時告訴筆者,一般的芬蘭人都至少會三、四種外語,不足為奇。筆者驚訝之餘,靜下心思索,確實也難怪。萃爾小國,幾百萬的人口,邁腿就能跨出國門,不與他國人民交往,如何能求生存,求發展,從而保持自己很高的生活水平呢?實際上,芬蘭人從生下來就一直被灌輸著必須掌握幾門外語的思想,是一種不留痕跡、潛移默化的巨大壓力和動力,也是生存的需要。而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恰恰缺乏的就是這種壓力、動力和需要。
此外,從中國的古老文化一直延續下來的、以方塊字和圖塊形象思維為特徵的語言,與西方以拼音和音響(記音)思維為特徵的語言之間,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差別,使雙方的語言成為兩種完全截然不同、互相幾乎沒有可比性的語言,這也極大地增加了雙方互相學習語言的困難。在想到中國人學外語難的同時,再想一想有的老外學說中國話時讓人忍俊不已的怪腔怪調,對東西方文化之間客觀存在的這個巨大差別,同時也是學習上的巨大障礙,也就不難理解了。
2、 中國學生學習意願與心態的影響
中國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學習心態,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就是上述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如思維方式的惰性和依賴性,缺乏與外國人交流的強烈願望和需求,東西方語言之間的巨大差別造成的困難等,都對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意願和心態造成深刻影響;其二就是急功近利的短期功利性實用主義的行為,也對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心態造成了直接的影響。
急功近利的短期功利性實用主義的學習意願與心態,對非英語專業的本科、大專的學生來說,主要表現在一個"急"字上和一個"功利性"上:
"急"是指不合理的急於求成、與此同時卻並沒有在心理上對學習的困難作好相應的思想准備的情況。造成學生學習心態"急"的主要原因,當然有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門向國外敞開,參與進世界交往的主流大潮里"走出國門去擁抱世界"這樣一個大形勢的客觀影響和要求的因素,但同時也確實含有不合理的急於求成的因素在內。只要想一想二十年來每年都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遍布全國各地的英語輔導班、進修班及各類類似的學校,以及父母恨不得在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就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去學外語的情形,對"急於求成"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大學生中在外語學習上急於求成的心態也頗為常見,只要看一看它形成的一條曲線和一個比例就可以懂得了:一條曲線就是學習熱情的高漲與消退幾乎同樣迅速,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只能保持不太長的時間,有太多的人太快地知難而退;一個比例就是學習的人與真正學成的人不成比例,學習或學過的人太多,而真正學成、能夠在外語上達到應付如裕程度的人則太少。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還將討論到,但不能遵循外語學習的客觀規律,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
"功利性"是指主要以考試過關為目的,以拿到幾"級"為目的,而不是以是否能學以致用為目的這樣一個現實。在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學習心態上表現出的功利性,主要在於,一是學習目的大多數以考試、考級過關從而順利畢業或考上研究生為目的,很少有希望能夠把英語作為自己確實能夠實實在在使用的能力之一用於今後的工作和社會實踐中的。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經常就這個問題與自己的學生交談,發現把過關、過級作為主要目的是一種普遍現象,而對使英語成為自己作為現代人的能力之一和與世界其他國家人們交流的工具這個問題,考慮得卻很少。這就在學習目的性上產生了偏差;二是在學習方法上,重點放在"應試"上(需要說明,在這一點上主要責任不在學生身上。下文還將討論到),"理解加上死記硬背加上大量作題(通常是模擬考試的語法練習題)"成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在學習方法上的功利性同樣表現在"應試"上,與學習目的上的功利性異曲同工。"應試"造成了功利性,而功利性則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學生。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一個成功運轉的良性循環。
學生的上述學習意願和心態是我們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直接面對的、迴避不了的現實"國情",也是在我們討論對教學方法進行任何改進時必須加以考慮、不容忽略的因素。
3、 當前教學環境的影響
筆者不久前到中關村去想為自己買一個家用的錄音傳真機,由於當時北京電視台收視率極高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電視劇剛播放完不久,筆者在選購商品的討價還價中就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現象:怎麼北京的那些賣東西的小夥子說起話來,一個個都像"張大民"似的,變得油嘴滑舌了?在撇開與本文無關的電視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這個問題不談的同時,筆者不禁想到,環境造就人、直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真是千真萬確的道理!那麼,在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中,在對有利的和優勢的因素不予以考慮的情況下,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究竟營造了哪些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不利的環境呢?客觀分析起來,筆者認為至少有下列幾個方面:
(1) 教學方式陳舊落後
教學方式的問題,實際上分為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是教育體制問題,其二是具體教學方法問題。兩者是互相制約、互相適應並互為依託的。
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香港《亞洲周刊》2月21日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是一種把學生培養成為"考試機器"的教育體制!這種"考試機器"式的教育體制,根據該文章,是將大量的過時的知識(該報稱之為"知識垃圾")硬塞給學生、強行讓學生理解並記住這些無多少實用價值的知識並反復加以考試、並且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舍取與合格標准為其顯著特徵的。其之所以"過時",首先是教育體制本身陳舊過時。目前所實行的教育體制是我國於上個世紀與前個世紀交際之時從國外引進的,在當時是所謂的"新學",至今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改變,其陳舊性由此可見一斑;其次是教育指導思想過時。這種過時性目前主要表現在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及時把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的重點從知識的傳授(知識型教育)向能力的培養(能力型或稱素質型教育)方向轉變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當前接受教育的這一代人,正在或將要面對與上一代很不相同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畢業後分配到一個單位一干就是幾十年的終身就業體製造成的就業安全感將不復存在,自擇就業、兼職、打短工、自由工、在家裡工作、跳槽和待(失)業等和收入的不穩定性將成為普遍的現象,事業的頂峰會越來越提前到來(可能年過四十頂峰就過去了)等等。這種新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對就業人員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目前用人單位抱怨招來的人"高分低能"卻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筆者參加過一個關於新聞教育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會上某報社的老總就公開指出:他所需要大學為他培養的,是來了能幹活的人,"分"和"級"甚至是多高的學歷,"對我們沒有意義"。雖然任何事都不能絕對化,但要求大學畢業生具備"能力"卻是社會的共同呼聲。大學教育指導思想不能及時地完成人才的培養從知識型向能力(素質)型的轉變,就是一種過時的表現。
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前文已多次涉及,從英語學習的角度說,目前主要仍然是以"應試"為目的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如前文說到的,這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在於比較容易實行、比較容易統一規劃、比較適合超大容量的知識的傳授、更非常適合應付各類考試等;但短處卻是致命的-教不出真正具備應有英語能力的學生來。
(2) 教材量過大並在課文重點上存在較大偏差
大學公共英語的教學,以使學生初步具備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為目的。這個目標當然是正確的。但目前教材量過大,與教學的時間和在此時間內完全掌握知識的可能性嚴重脫節,使得實現這個目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現有的教材,本科部分一至六冊,除精讀外,還有泛讀、快速閱讀、語法與練習等。大專有預備級的一、二冊及其泛讀材料等。量非常大,足夠學生忙得要命也學不完的了。從內容上說,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具備了這些特點,即缺乏口語與聽力;文學性強而生活實用性實在太差;太偏重閱讀和理解而忽略了其他技能等。從課文內容(即教學的內容)說,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是把英語作為"文學"來教授,但卻嚴重忽略了英語在我國是作為"外語"學習的,與學生從小就會的、聽力和口語根本不存在障礙的母語-中文的語文教學根本不能同日而語,更不能用與中文語文大致相同的教材來教授了。在基本上參照國外中、大學課本(人家是作為"語文"文學學習的)的模式的基礎上,造成選用的課文之文學性或有之,但陳舊迂腐、缺乏新意與時代感。更有甚者,課文中連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文字語言,如新聞(報道、社論、評論等)、布告與廣告、常用公文(報告、函件、指示、批復等)、商業用文(合同、協議、綜合分析、可行性報告等)、法律用文(起訴、應訴、法律公告等)等,幾乎一點都沒有涉及。不客氣地說,以這樣的教材教出來的中國大學生,不成為在運用英語作為交流工具方面的"白痴",又能成為什麼?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屢見不鮮了:中國的某考察組出國訪問,同行的翻譯可能是個英語早過了六級、八級的人,但他對國外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如火車時刻表、飯店的公告牌、報紙上的消息和廣告等,看起來會覺得非常吃力,甚至完全看不懂。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培養一批躲在"米色骨頭塔"里作"學問"的人,這樣的教材和教學方式或許夠用;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為社會培養出在英語語言的使用方面比較合格的人才上,放在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和必備的能力去跨出國門走向世界上,沿著目前使用的教材和教學路子走下去,則很難達到目的。當然,糾偏非一日之工,而且"筆走偏鋒"似地完全偏向一邊、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也是不可取的,但總的思路應該明晰。
(3) 班級的規模太大
班級規模過大的問題,從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角度說,在我國是個老生常談又無可奈何的普遍現象。外語與其他知識的區別之一,是它既不是一種客觀的、以實驗或驗證的方法可以證實或否定的自然規律學科(如自然科學等),也不是一種可以自由發揮想像力和創造性的嚴格意義上的人文學科(如可以百家齊放的文學創作等)。筆者認為,從學習角度講,外語實際上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一門活的實用技能性學科,有它自己的教與學的規律。學習外語,過大的規模只能窒息學習效果,這是已經被無數次實踐所反復證明的了。筆者從事公共英語教學已有一定的年頭,教過的班級也相當多,大專、大本、雙學位等都有,其中最小的班是56名學生,最大的班是120多名學生。在規模如此龐大的班級教授外語會是怎樣的情景?正如台灣一位英語教授梁發昌先生所說:"在過分擁擠的環境里(教英語),教師很難掌握全班的情況,無法與學生建立密切關系,也不能營造愉快和有秩序的教與學的氣氛。"(以上譯自英文。)如果需要補充,根據筆者的經驗則可以說:無法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練習和實踐,只能由教師滿堂灌,也是過分擁擠的課堂造成的惡果之一。另一個惡果,則是在規模過大的班級里,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很難作到大致相當,更不用說整齊劃一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不便。應當承認,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這種過分擁擠的教學環境,在多數情況下是迫不得已的,而不是認識上的問題。意識到這樣的現實後,筆者不願意死死糾纏住這個問題不放,過多地抱怨、議論自己和許多其他與筆者有同樣遭遇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但總而言之,雖然班級規模過大是目前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無法迴避的現實情況,但班級規模過大的問題對英語教學和學習成效,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這個情況加上上述(1)(2)里闡述的情況等,是我們考察與比較在我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採取何種教學方法比較合適時,必須加以考慮的因素。
太多啦 ,自己去看 :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7/36/20000818/192702.html
『捌』 英語新聞聽力的過程中,是先只集中精力聽聽完後再答題呢 還是邊盯著題看尋找關鍵詞一邊聽
其實都不是,就像你說的,顧此失彼很正常,但聽力其實是要主動出擊,做好准備的。
拿到卷回子以答後先看聽力的答案,ABCD
這樣做為了
1,記住每個答案,這樣在聽的時候,我不用繼續分心去看答案之間的區別。
2,最關鍵的就是能猜到這個聽力考的原文是什麼內容。
3,有一些迷惑性的答案在聽的時候會注意點。
其實聽力和閱讀一樣,考的是理解能力,建議多進行相關的練習,可以看外文電視或者聽一些專門訓練的材料。我上學的時候會專門下LISTEN EXPRESS 上面的聽力去適應。
還有一個就是知識面的問題,比如聽力材料是考的今年的美國大選,而你平時也關注這些。那麼你知道搖擺州是哪些,希拉里最後又是因為哪幾個州才意外失敗的,2個人的執政理念區別。這些平時的知識。或許這一段不用聽就直接填上去了。
總之,技巧上在於化被動為主動,而根本在於英語聽力水平,理解力和知識面。
PS我最後做聽力都是7年前在大學了,不知道現在考試是否還是ABCD哈哈,但是大差不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