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出版」、「發行」、「印刷」分別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發,即分發;行,即銷售
什麼是印刷呢?
就字面意義而言,著有痕跡謂之印,塗擦謂之刷。用刷塗擦而使有痕跡著於其他物體,謂之印刷。 簡而言之,印刷就是生產印刷物的工業。印刷物的生產,與印章類似。先刻印章(版),後使印章(版)沾著上印油,再將印章(版)上的印油轉移於紙、帛、皮等承印物上,即成印刷品。
就科學觀點而言,凡在物體上(狹義的僅就紙張而言)著有痕跡,而該痕跡(經多量復制)能對光的照射發生反射或吸收作用,透過人眼,使人的視覺神經辨識出該痕跡的形狀與色調,謂之印刷。
就文化觀點而言,印刷是表達及流傳人類思想的一種方法。 中國古代印刷,系以毛刷醮墨塗布於印版之上,覆紙於版面,再用另一干毛刷在紙背輕刷之,則版上凸起的反向文字印墨,即在紙上印為正向文字墨印,因一刷即得一印,故稱印刷。
就一般而言,印刷乃是以直接或間接方法,將圖像或文字原稿制為印版,在版上塗以色料印墨,經加壓將色料印墨轉移於紙張或其他承印物上,而迅速大量復制的一種工業工程。
㈡ 發行和出版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參考資料:http://chuban.bokee.com/4610328.html
㈢ 我真心想踏實學篆刻了,我該怎麼做
買幾本篆刻入門的工具書,多看並多臨摹漢印
1.印語
《中國歷代印風系列》,黃悼主編,重慶出版社出版。(共計21卷,囊括了從先秦到近代各種印風、流派和印甸封泥、押印等印章特殊類別)
《十鍾山房印舉選》,陳介祺編,上海書店出版。(收入六朝前古璽印二千餘方,附有釋文)
《古璽匯編》,羅福頤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共收古璽五千七百多方,注有釋文,是學習古璽印的重要資料)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羅福頤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收印645方,附各印實物照片,印式印鈕一目瞭然)
《上海博物館藏印選》,方去疾主編,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收印532方,附墨拓本,即封泥拓本,便於領略原印精神風貌)
《魏晉南北朝官印存征》,羅福頤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陳松長編著,上海書店出版。(詳細列舉每方印的印材、出處、年代、尺寸等,並附實物照片)
《秦封泥集》,周曉陸、路東之編著,三秦出版社出版。(收封泥430枚,部分彩照,內容相同封泥歸類,有考據資料)
2.字典
《說文解字》,許慎著,中華書局出版。
《漢語大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出版。
《常用古文字字典》,王延林主編,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漢譜大字典字形到L編,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
《古文字類編》,高明編,中華書局出版。
《古璽文編》,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
《金文編》,容庚編,中華書局出版。
《精選金石大字典》,忠周編,黃山書社出版。
《漢印文字征》,羅福頤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
《秦印文字匯編》,許雄志主編,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目前,坊間可供學習使用的印譜、篆刻字典較多,學習者擁有的資料當然越多越好,根據自己學習的逐漸深入和經濟情況,陸續收羅,漸次完備。
金石篆刻是一個綜合的藝術形式,需要多方面的知識滋養。要走進高層次的境界單就印刻印還遠遠不夠,要善於以外養內,以博滋專,前人有「印外求印」之論,「印外」何指?除閱讀篆刻本體相關資料外,文字學、文博、藝術、美學、歷史、哲學諸方面的書籍,亦須多備、多讀。
因為這些與篆刻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是提高篆刻水平和格調的門徑,這對印人在以後的沖刺階段尤為重要。
㈣ 誰有各屆辭書獎的名單
首屆辭書獎獲獎名單
(1995年7月)
一等獎(5種)
·雙語類·
《大俄漢詞典》黑龍江大學詞典室 商務印書館
·語文類·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本書編寫組 商務印書館
·專科類·
《中國文物精華大全》彭卿雲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香港商務印書館
《簡明中華網路全書》 中國大網路全書編委會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中葯大辭典》江蘇新醫學院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二等獎(17種)
·雙語類·
《最新高級英語詞典》蔡文縈 趙璉 陳作卿 麻喬志主編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綜合英語成語詞典》廈門大學外文系本書編寫組 福建人民出版社
《波斯語漢語詞典》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波斯語教研室 商務印書館
《新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詞典》梁立基主編 商務印書館
《英語委婉語詞典》劉純豹主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
·語文類·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 四川辭書出版社
《中國成語大辭典》王濤等20人 上海辭書出版社
《紅樓夢辭典》周汝昌 廣東人民出版社
·專科類·
《引用語詞典》朱祖延 四川辭書出版社
《現代臨床醫學辭典》鞠名達 人民軍醫出版社
《中國伊斯蘭網路全書》宛耀賓總主編 四川辭書出版社
《紅樓夢大辭典》馮其庸 李希凡主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世界經濟網路辭典》李琮主編 經濟科學出版社
《自然辯證法網路全書》於光遠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鄧小平思想理論大辭典》巢峰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人權大辭典》劉復之 武漢大學出版社
《兒童辭海》巢峰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等獎(25種)
·雙語類·
《英漢科學技術詞典》清華大學外語系本書編寫組 國防工業出版社
《日英漢土木建築詞典》高履泰主編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英漢農學詞典(上、下卷)》詹英賢主編 中國農業出版社
《漢英中獸醫詞典》蔣次升主編 中國農業出版社
《英漢紡織工業詞彙》上海紡織工業局本書編寫組 紡織工業出版社
·語文類·
《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方齡貴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新編實用漢語詞典》韓敬體等7人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漢語成語詞典》西北師范學院中文系本書編寫組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漢語虛詞用法詞典》陝西師范大學詞典編寫組 陝西人民出版社
《金文常用字典》陳初生 陝西人民出版社
《新編小學生字典》小學生字典編輯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苗漢詞典》張永祥主編 貴州民族出版社
·專科類·
《猶太網路全書》徐新 凌繼堯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會計辭典》龔清浩 徐政旦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
《中國行書大字典》范韌庵 李志賢 上海書畫出版社
《教育大辭典》顧明遠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廣州網路全書》本書編纂委員會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余漢東 湖北辭書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網路詞典》李巨廉 金重遠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孫中山辭典》張磊 廣東人民出版社
《禪宗詞典》袁賓主編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國印學年表(增補本)》韓天衡 上海書畫出版社
《股份經濟辭典》蔣一葦主編 中國發展出版社
《中國舞蹈詞典》王克芬 劉恩伯 徐爾充主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各國銀行概覽》吳念魯 世界知識出版社
㈤ 一個出版社由幾個部門組成
出版社,指進行圖書、圖畫、雜志,報紙和電子物品等有版權物品的出版活動的組織。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㈥ 英漢漢英 和 英漢雙解 詞典 有什麼區別么
《英漢漢英復詞典》和《英制漢雙解詞典》的具體區別如下:
1、出版社不同
《英漢漢英詞典》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而《英漢雙解詞典》是湖北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2、出版時間不同
《英漢漢英詞典》的出版時間為2009年4月,而《英漢雙解詞典》的出版時間為2005年1月。
3、收錄的詞條數量不同
《英漢漢英詞典》收錄20000餘詞條,《英漢雙解詞典》則收錄18000餘詞條。
4、選擇收錄詞的原則不同
《英漢漢英詞典》的選擇詞的原則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頻率較高及常見的詞彙,而《英漢雙解詞典》則更多地取材於各類教材和教學大綱,即可作為學生的自學所使用的工具書,也可作為老師的教學參考資料。
5、功能不同
《英漢漢英詞典》的主要功能是將英語單詞翻譯為中文和將漢字單詞翻譯為英文,《英漢雙解詞典》則是將一個英文單詞既用英語釋義又用漢語解釋。就功能性上來說,《英漢雙解詞典》功能運用更為廣泛。
㈦ 古代漢語復習資料
我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最難修的是古代漢語,訓詁、格律、音韻什麼的,很復雜,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古代漢語研究生很少人報名,甚至,有的招考單位招兩個,也許只有一個人報名。大專院校也缺少古漢語老師的。不過,就業范圍不寬。下面是一些書目,你可以挑選著看。
《古代漢語》課程參考書目
《古代漢語》課程以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5月校訂重排本,共四冊)為教材。為了幫助學生開闊眼界,特開具如下參考書目,供選擇閱讀。
一、教材
1. 郭錫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漢語》 商務印書舘出版 上下 2001年
2.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
3. 王力《漢語史稿》 中華書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
4. 郭錫良 李玲璞 《古代漢語》 上下 語文出版社1992年
5. 楊寶忠 《古代漢語詞語考證》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7年
6. 蕭泰芳 張儒等 《古代漢語注釋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
7.牟維珍等《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匯考》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二、工具書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
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 中華書局 1958年1月第1版
4. 楊樹達 《詞詮》 中華書局 1965
5. 裴學海 《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 1954年
6.《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
7. 王力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1版
8.《辭源》 商務印書舘
9.《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0.《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 湖北辭書出版社
11.《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2. 楊伯峻 《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 1981年
13. 王海棻等 《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
14.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商務印書舘
三、文字類
1. 唐蘭 《中國文字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樸安 《中國文字學史》 上海書店 1984年3月第1版
3. 經本植 《古漢語文字學知識》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
4. 高亨 《文字形義學概論》 齊魯書社 1981年2月第1版
5. 梁東漢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
6.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商務印書舘 1988年8月
7. 蔣善國 《漢字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
8. 楊五銘 《文字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9. 羅君惕 《漢字學要籍概述》 中華書局 1984年5月第1版
10. 陸宗達 《說文解字通論》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
四、詞彙類
1. 趙克勤 《古漢語詞彙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2. 何九盈 蔣紹愚 《古漢語詞彙講話》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蘇寶榮 宋永培《古漢語詞義簡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4. 洪成玉 《古漢語詞義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
5. 高守綱 《古代漢語詞義通論》 語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五、語法類
1. 馬漢麟 《古漢語語法提要》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2. 張之強 《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
3. 劉學林 劉天澤 遲鐸《古漢語語法》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4. 劉誠 王大年 《語法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5. 何樂士 《古代漢語語法》
6. 鄭奠 麥梅翹 《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匯編》 中華書局 1964年
7.《文言語法》 楊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
8. 馬建忠 《馬氏文通》 商務印書舘 1983年
六、虛詞類
1. 何樂士等 《文言虛詞淺釋》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
2. 楊伯峻 田樹生 《文言常用虛詞》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
3. 陝西師大 《常用文言虛詞詞典》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
4. 呂叔湘 《文言虛詞》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修辭類
1. 趙克勤 《古漢語修辭簡論》 商務印書舘 1983年3月第1版
2. 李維琦 《修辭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3. 楊樹達 《漢文文言修辭學》 中華書局 1980年9月新1版
4. 鄭子瑜 《中國修辭學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
八、古代文獻
1.楊伯峻 《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 1980年
2.劉寶楠 《論語正義》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3.楊伯峻 《孟子譯注》 中華書局 1960年
4.焦循 《孟子正義》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5.孫詒讓 《墨子閑詁》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6.郭慶藩 《莊子集釋》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7.王先謙 《荀子集解》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8.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學林出版社 1984年
9.陳奇猷 《韓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10.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11.班固 《漢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12. 洪誠 《中國歷代語言文字學文選選注》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2年
九、古書註解和詩詞格律
1. 楊樹達 《古書句讀釋例》 中華書局 1954年12月第1版
2. 俞樾等 《古書疑義舉例五種》 中華書局 1956年1月第1版
3. 王力 《詩詞格律》 中華書局 1977年
4.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出版社1980年
十、雜志
1.《古漢語研究》
2.《中國語文》
3.《漢字文化》
㈧ 中國權威的辭書出版社有哪些
比較出名的:• 四川辭書出版社 • 中國辭書出版社 • 湖北辭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㈨ 徐志奇漢語文字學概要復習資料或考試大綱
我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最難修的是古代漢語,訓詁、格律、音韻什麼的,很復雜,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古代漢語研究生很少人報名,甚至,有的招考單位招兩個,也許只有一個人報名。大專院校也缺少古漢語老師的。不過,就業范圍不寬。下面是一些書目,你可以挑選著看。《古代漢語》課程參考書目《古代漢語》課程以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5月校訂重排本,共四冊)為教材。為了幫助學生開闊眼界,特開具如下參考書目,供選擇閱讀。一、教材 1. 郭錫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漢語》 商務印書舘出版 上下 2001年 2.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 3. 王力《漢語史稿》 中華書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 4. 郭錫良 李玲璞 《古代漢語》 上下 語文出版社1992年 5. 楊寶忠 《古代漢語詞語考證》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7年 6. 蕭泰芳 張儒等 《古代漢語注釋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 7.牟維珍等《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匯考》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二、工具書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 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 中華書局 1958年1月第1版 4. 楊樹達 《詞詮》 中華書局 1965 5. 裴學海 《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 1954年 6.《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 7. 王力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1版 8.《辭源》 商務印書舘 9.《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0.《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 湖北辭書出版社 11.《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2. 楊伯峻 《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 1981年 13. 王海棻等 《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 14.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商務印書舘三、文字類 1. 唐蘭 《中國文字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樸安 《中國文字學史》 上海書店 1984年3月第1版 3. 經本植 《古漢語文字學知識》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 4. 高亨 《文字形義學概論》 齊魯書社 1981年2月第1版 5. 梁東漢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 6.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商務印書舘 1988年8月 7. 蔣善國 《漢字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 8. 楊五銘 《文字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9. 羅君惕 《漢字學要籍概述》 中華書局 1984年5月第1版 10. 陸宗達 《說文解字通論》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四、詞彙類 1. 趙克勤 《古漢語詞彙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2. 何九盈 蔣紹愚 《古漢語詞彙講話》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蘇寶榮 宋永培《古漢語詞義簡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4. 洪成玉 《古漢語詞義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 5. 高守綱 《古代漢語詞義通論》 語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五、語法類 1. 馬漢麟 《古漢語語法提要》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2. 張之強 《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 3. 劉學林 劉天澤 遲鐸《古漢語語法》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4. 劉誠 王大年 《語法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5. 何樂士 《古代漢語語法》 6. 鄭奠 麥梅翹 《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匯編》 中華書局 1964年 7.《文言語法》 楊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 8. 馬建忠 《馬氏文通》 商務印書舘 1983年 六、虛詞類 1. 何樂士等 《文言虛詞淺釋》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 2. 楊伯峻 田樹生 《文言常用虛詞》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 3. 陝西師大 《常用文言虛詞詞典》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 4. 呂叔湘 《文言虛詞》 上海教育出版社七、修辭類 1. 趙克勤 《古漢語修辭簡論》 商務印書舘 1983年3月第1版 2. 李維琦 《修辭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3. 楊樹達 《漢文文言修辭學》 中華書局 1980年9月新1版 4. 鄭子瑜 《中國修辭學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八、古代文獻 1.楊伯峻 《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 1980年 2.劉寶楠 《論語正義》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3.楊伯峻 《孟子譯注》 中華書局 1960年 4.焦循 《孟子正義》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5.孫詒讓 《墨子閑詁》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6.郭慶藩 《莊子集釋》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7.王先謙 《荀子集解》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 8.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學林出版社 1984年 9.陳奇猷 《韓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10.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11.班固 《漢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12. 洪誠 《中國歷代語言文字學文選選注》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2年九、古書註解和詩詞格律 1. 楊樹達 《古書句讀釋例》 中華書局 1954年12月第1版 2. 俞樾等 《古書疑義舉例五種》 中華書局 1956年1月第1版 3. 王力 《詩詞格律》 中華書局 1977年 4.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出版社1980年十、雜志 1.《古漢語研究》 2.《中國語文》 3.《漢字文化》
㈩ 英漢漢英詞典跟英漢雙解詞典有什麼區別
1、出版社不同
《英漢漢英詞典》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而《英漢雙解詞典》回是湖北辭書出版答社出版的圖書。
2、出版時間不同
《英漢漢英詞典》的出版時間為2009年4月,而《英漢雙解詞典》的出版時間為2005年1月。
3、收錄的詞條數量不同
《英漢漢英詞典》收錄20000餘詞條,《英漢雙解詞典》則收錄18000餘詞條。
(10)英語六級考試湖北辭書出版社閱讀擴展閱讀:
英文詞典的主要分類
目前在國內我們接觸到的英文詞典主要有三種:英漢詞典,英漢雙解詞典以及英英詞典。
英漢詞典一般為中國人所編寫,如譯文社《新英漢詞典》,鼎鼎有名的由陸谷孫先生主編的《英漢大詞典》,現在正在主編的《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也屬於英漢詞典的范疇。
英漢雙解詞典是目前英語學習詞典的主流。英漢雙解詞典都譯自英語原版詞典,但並非真正全文翻譯,大多數詞目都是英語釋義配上對應的漢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