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語六級 > 英語六級考試中州古籍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英語六級考試中州古籍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發布時間:2021-01-23 12:12:39

① 古籍出版社有哪些

中華書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
嶽麓書社
齊魯書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黃山書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廣陵書社
巴蜀書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② 薛瑞澤的出版作品

1.《嬗變中的婚姻——魏晉南北朝婚姻形態研究》,26萬字,三秦出版社,2000
年版。
2.《漢唐間河洛地區經濟研究》,30萬字,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河洛定鼎地》,參與撰寫8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洛陽市志·商業志》副主編,49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洛陽工學院志》副主編,110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洛陽市志·河洛文化編》,15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30萬字,2007年版。
8.《秦漢魏晉南北朝黃河文化與草原文化的融合》,40萬字,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1989年-1992年
1、《董卓之亂原因試析》,《河洛春秋》1989年第2期。
2、《試論董卓之亂的性質》,《河洛春秋》1990年第1期。
3、《北朝婚姻簡論》,《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
4、《魏晉南朝的奢侈風俗研究》,《學苑采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北魏養老制度研究》,《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
6、《東漢洛陽商業的勃興》,人大《經濟史》1991年12期復印。
7、《秦的人才政策芻議》,《洛陽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
8、《夏商上帝崇拜與神權政治》(合著),《洛陽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9、《試論魏晉南北朝的婚姻法規》,《北朝研究》,1992年上半年刊。
10、《鄯善古國史述論》(合著),《新疆地方誌》1992年第3期。
11、《論以劉邦為中心的人才群體》(合著),《洛陽師專學報》1992年6期。
12、《漢唐間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外貿易》,《洛陽——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993年
13、《從〈樓蘭尼雅出土文書〉看漢魏晉在鄯善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國農史》(核心期刊)1993年第3期。
14、《從〈樓蘭尼雅出土文書〉看漢晉時期鄯善地區商業貿易》,台灣《簡牘學報》1993年刊,蘭台出版社。
15、《三國婚姻重視門第說商兌》,《煙台師院學報》1993年3期。
16、《魏晉南北朝婚齡考》,《許昌師專學報》1993年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介紹。
17、《洛陽絲綢之路起點研究綜述》(合著),《中國史研究動態》(核心期刊)1993年第7期。
1994-1995年
18、《洛陽歷代方誌纂修說略》(合著),《文史知識》(核心期刊)1994年第3期。
19、《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理論與我國的改革開放》,《洛陽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20、《〈拾遺記〉中洛陽史事述要》,《中州今古》1994年第6期。
21、《漢晉時期鄯善地區居民的社會生活》,《新疆地方誌》1995年第2期。
22、《3——6 世紀後妃變態心理剖析》,《許昌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23、《〈秦建築文化〉評介》,《歷史教學》(核心期刊)1995年第2期。
1996年
24、《東漢洛陽令相關問題論考》,《鄭州大學學報》(核心期刊)1996年第6期。
25、《秦老人問題淺論》,《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年第3輯。
26、《唯才是舉令頒行的社會心理探析》,《洛陽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27、《漢唐間河洛地區的糧食加工業》,《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28、《漢唐間河洛地區的漁業》,《洛陽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1998年
29、《漢唐間河東地區的鹽業》,《鹽業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0、《曹魏至隋唐河洛地區的茶消費》,《農業考古》(核心期刊)1998年第4期。
31、《秦軍事集團與秦文化》,《秦文化論叢》第六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999年
32、《試論鬼穀子的價值取向》,《中國文化研究》(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人大《先秦秦漢史》3期復印。
33、《試論三國婚姻的政治性》,《許昌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34、《暮雲愁色滿中原——杜甫的洛陽情結》(合著),《杜甫研究學刊》1999年第2期。
35、《論漢唐間河洛地區小農土地私有制的興衰》(合著),人大《經濟史》第5期復印。
36、《先秦至隋唐河洛商人研究》,《洛陽工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37、《河洛與河洛地區研究補正》(合著),《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核心期刊)1999年第2期。
38、《簡論河洛地區的秦文化》(合著),《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000年
39、《魏晉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現象》,《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40、《碰撞與交融的華夏文明》,《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期。
41、《略論三國兵士的婚姻》(合著),《齊魯學刊》2000年第2期(核心期刊);《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第4期選摘。
42、《試論魏晉南北朝的再婚問題》(合著),《思想戰線》(核心期刊)2000年第2期。
43、《秦婚姻的政治文化意義》,《秦俑秦文化研究》2000年8月,陝西人民出版社。
44、《簡論魏晉南北朝的賜婚》,《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45、《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區的漕運與倉儲》,《洛陽工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46、《漢唐間河洛地區的畜牧業》,《中國農史》(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人大《經濟史》2001年第1期。
47、《漢唐間河洛地區的農業開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48、《魏晉南北朝的離婚問題》,《重慶師院學報》2000年第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第1期。
49、《魏晉南北朝的財婚問題》,《文史哲》(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
50、《西周至隋唐洛陽市場的變遷》,《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人大《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3期復印。
2001年
51、《試論秦對東方文化的認同》,《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52、《洛陽農機學院師生保護龍門石窟紀實》(合著),《洛陽工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53、《河南省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研究》(合著),《洛陽工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54、《先秦秦漢河洛地區的冶鑄業》,《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人大《先秦秦漢史》5期復印。
55、《蜀漢婚姻的特色》,《文史雜志》2001年第3期。
56、《漢唐間河洛地區的釀酒業》,《安徽史學》(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57、《北魏的內河航運》,《山西師大學報》(核心期刊)2001年第3期。
58、《春秋時期河洛地區的少數民族研究》(合著),《史學月刊》(核心期刊)2001年第5期。
59、《諸葛亮家族的婚宦關系》,《忻州師院學報》2001年第3期。
60、《讀〈洛陽伽藍記〉論北魏洛陽的寺院園林》,《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61、《漢魏之際彭城的戰略地位》,《中國古都研究》第17輯,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62、《中國古代北方草原地區都城的幾個問題》,《中國古都研究》,第18輯,國際華文出版社,2001年5月。
2002年
63、《北魏的鹽業經營及文化意義》,《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64、《全新視角洞察漢代社會的力作——讀晉文〈以經治國與漢代社會〉》,《東南文化》(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
65、《讀〈黃河文化叢書——住行卷〉》,《甘肅高師學報》2002年第3期。
66、《論史學編輯的學術視野》,《焦作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67、《論網路時代的學報編輯工作》,《洛陽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68、《理工科院校社科學報面臨的困難及對策》,《洛陽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69、《從洛陽新出墓誌論北朝婚姻的相關問題》,《洛陽出土墓誌研究文集》,朝華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0、《漢代「連逮」現象的社會影響》,《秦漢文化比較研究——秦漢兵馬俑比較暨兩漢文化研究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71、《論編輯和作者的交流與合作》,《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2期。
72、《北魏的農田水利建設》,《安徽史學》(核心期刊)2002年第3期。
73、《北魏鄰里關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2年第4期。
74、《論隋朝的學校教育》,《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75、《地方大學學報區域特色芻議》,《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4期。人大《出版工作》2002年第12期復印。
76、《論漢代的夫妻關系》,《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77、《論蜀漢時期的戰略城池》,《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2003年
78.《漢代鄰里關系研究》,《上海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
79.《漢代疫病流行及救助》,《尋根》2003年第4期。
80.《六朝水災及救助》,《金陵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81.《北魏縣令長的相關問題》,《史學集刊》(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人大《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5期復印。
2004年
82.《漢代監獄層次及管理》,《中國監獄學刊》(核心期刊)2004年1期。
83.《六朝時期的疫病流行及救助》,《江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4年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3期。
84.《蜀漢軍隊的後勤供應》,《軍事歷史研究》(核心期刊)2004年1期。
85.《孟郊在濟源河陽的生活與創作》,《焦作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86.《北魏的水旱災害及其防治》,《北朝研究》第4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87.《論蜀漢時期的戰略城池》,《中國古都研究》第19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88.《河洛文化的概念問題》,《根在河洛——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2005年
89.《河洛地區地域范圍研究》,《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期。
90.《中原地區概念的形成》,《尋根》2005年5期。《文摘報》2005年11月16日選摘觀點。
91.《先秦秦漢以太原為中心的交通線路》,《中國古都研究》第20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92.《魏晉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師大學報》(核心期刊)2005年5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3期摘題目。
93.《南北朝時期與朝鮮半島諸國的交往》,《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5期。
2006年
94.《論河洛文化的濫觴期》,《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1期。人大《先秦秦漢史》2006年4期復印。
95.《試論隋代科舉考試》,《運城學院學報》2006年1期。
96.《論河洛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學習論壇》2006年3期。
97.《論河洛文化的特點》,《河洛文化研究——第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解放軍外語音像出版社,2006年4月。
98.《讀〈洛陽伽藍記〉論佛教對河洛地區社會生活的影響》,《高敏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線裝書局,2006年6月。
99.《溱洧文化的地域范圍及其發展》,《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6年4期。
100.《試論河套文化的相關問題》,《河套文化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01.《唐宋時期沙苑地區的畜牧業》,《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6期。
2007年
102.《漢代河套地區的開發與與環境關系研究》,《農業考古》(核心期刊)2007年1期。
103.《試論漢代慶賀禮俗》,《秦漢研究》(第一輯),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
104.《六朝鄰里關系研究》,《揚州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7年1期。
105.《魏晉南北朝北遷蜀人後裔的活動》,《寧夏大學學報》(CSSCI)2007年1期。
106.《試論漢代女性刑罰》,《東岳論叢》(核心期刊)2007年2期。《光明日報》2007年4月6日《史學》選摘。
107.《河洛文化對東北亞地區的影響》,《中州學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4期。
108.《官渡之戰中的後勤供應》,《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3期。同時收入《官渡之戰與原陽歷史文化研究》一書,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版。
109.《魏晉南北朝的地質災害》,《晉中學院學報》,2007年4期。
110.《漢唐間河套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河套文化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1.《中古時期士人群體的遷移及其對文化交流的貢獻——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評介》(合著),《南京曉庄學院學報》2007年4期。
112.《中國手工業史研究的新創獲——〈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先秦秦漢卷〉評介》,《首都師范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7年6期。
113.《試論漢代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秦漢研究》(第二輯),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
114.《從北魏對河套地區的經營看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流》,《河套大學學報》2007年3期。
115.《中國考試管理制度史》,撰寫20000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2008年
116.《從出土文獻看秦漢女性刑法》,《文博》2008年1期。
117.《漢唐時期荔枝產地的地理分布及北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探索與新動向——慶賀朱士光教授七十華秩暨榮休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
118.《試論武則天時代的政治傳言》,《武則天與神都洛陽》,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4月。
119.《北魏洛陽令的相關問題》,《中州學刊》(核心期刊,CSSCI)2008年3期。
120.《西漢以後對司馬遷的評介》,《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八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21.《試論河洛文化的風貌》,《河洛文化論叢》(第四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5月。同時收入《河洛學與民族聖地研究》,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
122.《周代河洛地區與晉南地區的交流》,《河洛文化與閩台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123.《論河洛地區的三川郡》,《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1期。
124.《文景之治的全景展示——〈文景之治〉評述》,《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期。
125.《先秦至漢初南越地區與黃河文明的交往》,《中國古都研究》(第23輯),三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26.《論趙國以邯鄲為中心的城市群及其商業經濟》,《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4期。
127.《論先秦兩漢黃河文明對南越地區的影響》,《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1卷第1期),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2009年
128.《試論河洛地區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中州學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1期。
129.《漢代梁國的社會文化風貌》,《南都學壇》2009年1期。
130.《漢武帝時期黃河水患治理及其歷史啟示》,《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3期。
131.《試論顓頊帝嚳時期黃河文明的發展》,《顓頊帝嚳與華夏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132.《富弼家族墓誌中經濟史料分析》,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富弼家族墓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33.《富弼家族的婚姻問題研究》,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富弼家族墓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34.《現代包裝設計理論體系的重構——評朱和平教授〈現代包裝設計理論及應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135.《從出土文獻看秦漢女性刑法》,《秦漢史論叢》(第11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36.《論漢晉時期楊震家族的文化傳統》,《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37.《漢魏六朝荀氏家族的文化風尚》,《河洛文化與姓氏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38.《閩國建立與河洛文化南傳》,《固始與閩台淵源關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39.《從出土文獻看城旦舂刑名的適用范圍》,《中原文物》(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
140.《兩漢時期風俗差異的文化背景》,《秦漢研究》(第三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河洛文化研究》,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規劃項目,2000年,已結項。
《2200年來陝晉豫三角地區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研究》,國家社科規劃辦(參加人)1999。
《河南省高校圖書館特色建設調查研究》,河南省社聯,2001,已結項。
《河南高校圖書館特色建設調查研究》,省社科聯(已結項),2001。
《漢代民間教育研究》,河南省教育廳(已結項)。
《漢唐間河洛地區飲食文化研究》,省社科聯(已結項)。

③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什麼意思

意思:又何必需要那絲竹管弦之樂呢,山水自有清妙之音啊。

出自:金末元初 元好問《水調歌頭 與李長源游龍門》

原詩:

水調歌頭 與李長源游龍門

金末元初 元好問

灘聲盪高壁,秋氣靜雲林。回頭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問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釋義:

灘頭上的水聲激盪著高聳的峭壁,但秋日白雲下的樹林卻十分靜謐。回首遠眺洛陽,只見塵埃漫天。前人有神光牛背,春風馬耳的說法,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太在意世俗得失。猶如那青山,從不受外界干擾。

龍門像哪裡呢?有點像山陰。是我平生夢想的絕佳去處,可要好好登臨欣賞呀。我有好酒,有山鳥山花作伴,可以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又何必需要那絲竹管弦之樂呢?山水自有清妙之音啊。

(3)英語六級考試中州古籍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這首詞記錄了元好問游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從美景出發,由景道情,表現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通篇自然傾瀉,真情實感流露筆端。對現實美景的贊嘆,對友人的激勵勸勉,極其自然融二為一,顯示出作者的獨到之處。

作者成就: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創作最為突出,並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這些詩是在金朝滅亡前後寫出的,主要有《歧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車狩後即事》五首、《俳體雪香亭雜詠》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續小娘歌》十首等。

元好問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他在臨終之時囑咐後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題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足見他對自己詩歌創作的重視與肯定。他對自己的詩才極為自信,有著與杜甫相提並論的傲氣,有過「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詩句。

此外,他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傑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後記》等,幾乎概括了漢朝以來的各種詩歌風格與重要詩人,所有的點評都濃縮在七言詩句之中,不僅點評准確而且文采斐然, 「以詩論詩」再繼杜甫風范。

④ 如何評價《小窗幽記》這本書

這幾個版本都不錯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署名陳繼儒著、黃浩評譯的《小窗幽記》內(「吉本」)
江蘇容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的(「蘇本」),
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的(「暨本」),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的(「晉本」),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小窗幽記》(「中州本」)。

⑤ 劉志偉的代表作品

一、主要論文
1.《〈唐鈔文選集注〉陸機詩注的價值》,《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2期,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2009年第8期;
2.《孔融〈雜詩·其一〉作於光和三年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1期;
3.《胡須:魏晉「英雄」權力意志異化的象徵符號(上)》,《語文知識》2007年第1期;
4.《胡須:魏晉「英雄」權力意志異化的象徵符號(上)》,《語文知識》2007年第2期;
5.《試論魏晉詩賦創作的韻式探索》,《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6.《邊讓考論》,《古代文獻的考證與詮釋——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一部「老而更成」的杜詩研究專著——鄭文教授〈杜詩檠詁〉評介》,《圖書與情報》2006年第5期;
8.《文子與道家的文藝思想》,《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9.《陸機研究的反思與展望》,《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10.《劉邵與古典「英雄」概念的基本內涵》,《光明日報》2006年6月2日「文學遺產」欄目;
11.《〈語林〉與〈世說新語〉「捉刀」條考論》,《文學遺產》2004年第5期;
12.《兩漢王朝政治中的宗廟祭祀與孔子崇拜》,《儒教文化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韓國成均館大學2004版;
13.《試論魏晉詩賦的駢偶化》,《文選與文選學》,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
14.《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英雄」傳記——試論王粲〈英雄記〉》,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15.《「英雄」價值觀念與曹操的家族文化教育》,《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16.《從陸機詩賦論看其詩學賦學價值—兼論詩賦研究的思維模式與方法》,《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7.《子建塵埃與魏晉文化創造》,《海峽兩岸歷史文學與歷史文學創作論文集》,台灣佛光大學出版社2002版;
18.《題材選擇與魏晉詩賦演進》,《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19.《至慎與佯狂——阮籍人格之「謎」試解》,《昭明文選與中國傳統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20.《古今〈虯髯客傳〉研究反思》,《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21.《文選音樂賦發微》,《文選學新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2.《文選音樂賦創作程式與美學思想發微》,《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
23.《嵇康兄弟之謎與兄弟關系考辨》,轉載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11期;
24.《不無危苦之辭,為以悲哀為主——試論庾信後期的文學理論主張》,轉載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11期;
25.《從音樂意象看魏晉詩歌與音樂的關系》,《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26.《阮籍真的是癲狂證患者嗎?——與劉康德先生商榷》,《社科縱橫》1995年第2期。
27.《論〈詠懷·其一〉對阮籍〈詠懷〉詩的範式意義》,《詩賦論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走向文化反思的邏輯起點——從庾信看由南入北文士的文化幻滅感》,《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29.《從音樂意象看音樂與阮籍的文學創作關系》,《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6期;
30.《關於〈論魏晉六朝作家「文心」與「人心」的分裂〉一文若干錯誤的訂正》,《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1專輯;
31.《從庾信看北朝後期文人的「節操」問題》,《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32.《意象密合的構成方式——庾信藝術新論之一》,《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88專輯;
33.《庾信〈枯樹賦〉寫作年代考辨——與沈家莊同志商榷》,《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87專輯。
二、獨著或參與著作
1.《魏晉文化與文學論考》,33萬6千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執行主編《兩岸文化星系》大型系列叢書,收入《「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幼學瓊林助讀》,(上、下冊),45萬字,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隴上畫師張維垣》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5.撰寫《中國歷代樂府詩精品鑒賞》北朝樂府10餘萬字,北京廣播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6.撰寫趙泰靖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評析魏晉南北朝部分10餘萬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三、主持或參與項目
1.主持《「英雄」文化與先唐小說關系研究》,國家教育部項目;
2.主持《陸機集校箋》,國家古委會項目;
3.主持《魏晉文化與文學》省教委項目;
4.主持《陸機研究》,省社科項目;
5.參加趙逵夫教授主持國家教育部項目《唐前詩賦探微》、西北師大科技創新項目《先秦文論全編》、《兩漢賦評注》、《魏晉南北朝賦評注》等項目。
四、獲獎
1.《從音樂意象看音樂與阮籍的文學創作關系》,獲甘肅省社科獎;
2.《幼學瓊林助讀》獲甘肅省唐代文學學會獎;
3.《魏晉文化與文學》系列論文獲甘肅省社科獎;
4.《魏晉文化與文學論考》獲甘肅省政府圖書獎;
5.《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獲甘肅省教委社科獎;
6.所主講《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獲甘肅省精品課程獎。
五、教學
1995年起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6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教學方面,除為本科生主講《漢魏六朝文學》、《先秦文學》外,還為研究生、本科生開設《魏晉南北朝詩研究》、《〈文選〉與魏晉南北朝詩學》、《漢魏六朝文學專題》、《魏晉文化與文學》、《魏晉南北朝賦》、《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梁代文化批判》、《庾信研究》、《世說新語研究》、《唐前文言小說研究》等專業必修或選修課。

⑥ 全國古籍整理圖書獎的歷屆獲獎情況

一等獎(1997~1998年 10種)
郭店楚墓竹簡 文物出版社
爾雅詁林 湖北教育出版社
校讎廣義 齊魯書社
敦煌變文校注 中華書局
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集部) 北京圖書館
尚書文字合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宋詩 北京大學出版社
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 天津古籍出版社
海國圖志 嶽麓書社
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 江蘇古籍出版社
· 一等獎(1992~1996年,15種)
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 敦煌歷史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韓愈全集校注 四川大學出版社
三禮通論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耕織圖 中國農業出版社
古本小說集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戰國楚竹簡匯編 齊魯書社
吐魯番出土文書 文物出版社
常熟翁氏世藏善本古籍叢書 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字詁林 中華書局
清國史 中華書局
全唐詩補編 中華書局
《類林》研究 寧夏人民出版社
唐人軼事匯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叢書集成續編 上海書店
稼軒詞編年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等獎(1997~1998年 21種)
中華古地圖珍品選集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張之洞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金石拓本菁華 文物出版社
說文解字今釋 嶽麓書社
嘉定錢大昕全集 江蘇古籍出版社
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 黃山書社
尹灣漢墓簡牘 中華書局
甲骨文農業資料選編與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
簡帛葯名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唐宋八大家文鈔標注集評 三秦出版社
抱朴子外篇校箋 中華書局
全元曲 河北教育出版社
齊民要術校譯 中國農業出版社
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記--史記校勘記 商務印書館
韋應物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顧亭林詩箋釋 中華書局
《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 遼海出版社
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目 上海書店
詞林紀事詞林紀事補正合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醫心方(校注研究本) 華夏出版社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齊魯書社
· 二等獎(1992~1996年 17種)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禹貢錐指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詩匯評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屈大均全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離騷校詁 中州古籍出版社
二十五史三編 嶽麓書社
帛書老子校注 中華書局
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晚明曲家年譜 浙江古籍出版社
校訂五音集韻 中華書局
鴛鴦七志齋藏石 三秦出版社
袁枚全集 江蘇古籍出版社
法藏敦煌書苑精華 廣東人民出版社
岑參詩集編年箋注 巴蜀書社
出三藏記集 中華書局

⑦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全文是什麼拜託了

招隱二首 【其一】 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 岩穴無結構,內丘中有鳴琴。 白容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其二】 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 弱葉棲霜雪,飛榮流余津。 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 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 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

⑧ 閑疏滯葉通鄰水;擬典荒居作小山. 【譯文】

搜得博文一篇,所記甚詳:《「擬典荒居作小山」試解》作者許貴文。

《小窗幽記》(即《醉古堂劍掃》)卷四《靈》第43條曰:「閑疏滯葉通鄰水,擬典荒居作小山。」前句好懂,後句難解。各版本其說不一。
中州古籍出版社本譯作:「悠閑的時候就疏通阻滯水流的積葉,以使附近的溪流暢通無阻;還打算典當這座荒涼的住宅,建成一座供遊玩的小山。」
吉林文史出版社本譯作:「疏浚渠中落葉溝通鄰水,不拘小節學著古典作『小山』文章。」評點:「小山文章可作,不必擬典為先。」註:「小山:古代辭賦文體名。」
江蘇古籍出版社本注釋:「小山:古代辭賦一種。」評析:「閑疏滯葉也可作文章,只是不必擬小山。」
我認為,各家對「擬典荒居作小山」的解讀,都似是而非。究竟什麼是「擬典荒居」,什麼是「作小山」?值得研究。
這兩句詩出自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七律詩《柳浪館二首》(見《列朝詩集》)之一。原詩為:「遍將藍沉浸春顏,風柳□□九尺鬟。鶴過幾回沉影去,僧來時復帶雲還。閑疏滯葉通鄰水,擬典荒居作小山。欲住維摩容得不,湖亭才得兩三間。」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著有《袁中郎集》。萬曆二十八年(1600),袁宏道因兄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別墅「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寫作。此詩就表現了袁宏道辭官歸家之後的閑適自在生活的。
據記載,袁宏道後來為了把自己畢生的詩文著作刊行於世,幾乎變賣了別墅柳浪館的全部田地房產。「擬典荒居」——擬:准備,打算。典:典當。「擬典荒居」,說的就是他寫詩的當時已經產生了打算典當別墅柳浪館的想法,故曰「擬典」。「荒居」,指柳浪館別墅。
「作小山」——《漢語大詞典》:「小山:文體名。漢王逸《〈楚辭·招隱士〉解題》:『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一詞的本義是指文體名。但是在這里它的使用意義則是代指詩文著作。「作小山」,是刊行詩文著作之義。而不是「作『小山』文章」。若是指「作『小山』文章」,何以要「擬典荒居」呢?至於把「擬典荒居」釋為「不拘小節學著古典」或「擬小山」,更是不通了。當然也不是指「還打算典當這座荒涼的住宅,建成一座供遊玩的小山 」了。
所以,「擬典荒居作小山」,可以理解為,詩人袁宏道打算典當變賣柳浪館別墅,以便刊行其畢生詩文著作。

⑨ 廖名春的個人作品

1. 《周易研究史》,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韓文本,漢城:藝文出版社,1994、2005。
2. 《孟子的智慧》,廖名春,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3. 《荀子的智慧》,廖名春,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4. 《荀子新探》,廖名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 《帛書易傳初探》,廖名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6. 《新出楚簡試論》,廖名春,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5。
7. 《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廖名春,濟南:齊魯書社,2001。
8. 《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廖名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9. 《出土簡帛叢考》,廖名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 《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1. 《呂氏春秋全譯》,廖名春、陳興安,成都:巴蜀書社,2004。
12. 《中國學術史新證》,廖名春,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周易大辭典》(副主編),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
《周易本義》點校本,廣州出版社,1995。
《周易》點校本(和鄒新明合作),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易學基礎教程》(撰寫第二章),廣州出版社,1995;修訂本,北京:九洲出版社,2000。 1. 《論傳統文化的剸同傾向》,《湖北日報》1986年7月理論版。
2. 《試論章太炎的尊荀》,《武漢大學學報》1986年社科論叢。
3. 《試論民主概念的本質規定》,《湖湘論壇》,1988年第2期。
4. 《湖湘文化簡論》(筆名都梁仁),《湖湘論壇》,1988年第3期。
5. 《吐魯番出土文書與6至7世紀左右西北方音之聲母》,《武漢大學學報》1988年社科增刊。
6. 《荀子認識過程論發微》(筆名都梁仁),《湖湘論壇》,1989年第2期。
7. 《吐魯番出土文書語詞初探》,《新疆文物》1989年第4期。
8. 《荀子大儒法先王證及其它》,《貴州社會科學》1989年第10期。
9. 《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看濁上變去》,《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1期。
10. 《吐魯番出土文書語詞管窺》,《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1期。
11. 《吐魯番出土文書新興量詞考》,《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12. 《入派陰聲始於公元六世紀》,《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0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1991年第1期。
13. 《關於毛澤東思想概念的反思》,《毛澤東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
14. 《讀〈周易全解〉》(與梁偉弦合作),《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2期。
15. 《現代易學通論》,《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3期。
16. 《從唐勒賦的出土論宋玉散體賦的真偽》,《求索》1991年第4期。
17. 《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看五至八世紀初西北方音的韻母》,《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1期。
18. 《荀子人性論的再考察》,《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1期。
19. 《帛書〈周易系辭傳〉異文初考》,《1993年海峽兩岸黃侃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0. 《中國古代文明的瑰寶》,《哲學研究》1993年第3期。
21. 《宋玉散體賦韻讀時間考》,《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2期。
22. 《荀子議兵時間考》,《管子學刊》1993年第4期。
23. 《帛書〈系辭〉釋文再補》,《周易研究》1993年第5期。
24. 《論帛書〈系辭〉的學派性質》,《哲學研究》1993年第7期。
25. 《論帛書〈系辭〉與今本〈系辭〉的關系》,《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6. 《帛書〈二三子問〉簡說》,《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7. 《帛書〈易之義〉簡說》,《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 《帛書〈要〉簡說》,《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9. 《帛書〈繆和〉、〈昭力〉簡說》,《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0. 《帛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釋文》(與陳松長合作),《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1. 《「大衍之數」章與帛書〈系辭〉》,《中國文化》第9期,1994年2月;《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
32. 《思孟五行說新解》,《哲學研究》1994年1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5年第1期。
33. 《帛書易傳引〈易〉考》,台北:《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
34. 《帛書釋〈要〉》,《中國文化》第10期,1994年8月。
35. 《荀子〈正名〉篇性論發微》,《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2期。
36. 《帛書〈導引圖〉「 欮」考》,《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2期。
37. 《帛書〈系辭〉釋文補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2期,1994。
38. 《論帛書〈易傳〉與帛書〈易經〉的關系》,《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39. 《〈荀子〉各篇寫作時代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5期。
40. 《魏源易學初探》,《清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 期;《魏源與近代中國改革開放——紀念魏源200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1. 《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易學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9。
42. 《試論孔子易學觀的轉變》,《孔子研究》1995年4期。
43. 《帛書〈二三子〉釋文》,《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44. 《帛書〈系辭〉釋文》,《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45. 《帛書〈易之義〉釋文》,《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46. 《帛書〈要〉釋文》,《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47. 《帛書〈繆和〉釋文》,《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48. 《帛書〈昭力〉釋文》,《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49. 《帛書〈系辭〉與今本〈系辭〉的關系及學派性質問題續論》,《國際易學研究》第1 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50. 《帛書〈易傳〉與先天卦位說》,《易醫文化與應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51. 《〈彖傳〉〈大象傳〉釋卦次序考》,《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
52. 《帛書〈易傳〉概論》,《易學心知》,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53. 《先天卦位說探源》,《羑里易學》第1卷第5期,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54. 《帛書〈易傳〉象數說探微》,台北:《漢學研究》第13卷第2期,1995。
55. 《帛書〈易傳〉象數學說考釋》,《象數學研究》第1輯,濟南:齊魯書社,1995。
56. 《荀子「法後王」考辨》,《管子學刊》199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2期。
57. 《關於帛書易傳的研究》,《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6期。
58. 《毛澤東、郭沫若〈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和詩索隱》,《二十一世紀》1995年第12 期;《反思郭沫若》,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59. 《淺談〈易傳〉的象數與義理》,《華夏文化》1996年第1期。
60. 《〈論語〉「五十以學」章新證》,《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1期。
61. 《〈說卦〉新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3期,1996,9。
62. 《竹簡本〈莊子·盜跖〉篇管窺》,《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63. 《關於帛書易傳整理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鵝湖》1996年第3期。
64. 《〈尚書〉始稱新證》,《文獻》1996年第4期。
65. 《從先秦秦漢文獻論〈周易〉本經的作者問題》,台北:《孔孟學報》第71期,1996。
66. 《從帛書易傳論先天卦位說的起源》,《慶祝金景芳先生九五壽辰論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67. 《梁啟超古書辨偽方法平議》,《原道》第3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
68. 《論中華經濟圈的文化問題》,《現實與探索》,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
69. 《荀子評傳》,《大儒評傳》,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70. 《孟子評傳》,《大儒評傳》,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71. 《論荀子的君民關系說》,《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72. 《〈周易·說卦傳〉錯簡說新考》,《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
73. 《荀子君民關系說新探》,《湖湘論壇》1997年第4期。
74. 《從語言的比較論周易本經的成書年代》,《經學討研》(蘭州大學經學研究所論文選輯)第一輯,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
75. 《〈大象傳〉早於〈彖傳〉論》,《清華漢學研究》第二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76. 《國學研究三題》,《中華讀書報》1998年3月25日第9版《文史天地》。
77. 《積極繼承與「批判繼承」》,《中華讀書報》1998年7月15日第11版《文史天地》。
78. 《從荊門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系》,台北:《漢學研究》第18卷1期,2000,6。
79. 《梁啟超古書辨偽方法的再認識》,台北:《漢學研究》第16卷第1期,1998,6。
80. 《試論「古史辨」運動興起的思想起源》,《原道》文化建設論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81. 《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82. 《莊子盜跖篇探原》,《文史》第4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
83. 《楚簡老子校釋》(一),《華學》第3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84. 《楚簡老子校釋》(二),《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85. 《楚簡老子校詁》(上),台灣《大陸雜志》第98卷第1期,1999。
86. 《楚簡老子校詁》(下),台灣《大陸雜志》第98卷第2期,1999。
87. 《楚簡老子校釋》(五),《中國傳統哲學新論——朱伯昆教授75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九洲出版社,1999。
88. 《楚簡老子校釋》(七),武漢大學《人文論叢》1999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89.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說新證》,《中國哲學》第20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90. 《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中國哲學》第20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91. 《楚文字考釋三則》,《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論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
92. 《荀子兵論初探》,《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93. 《周易乾坤兩卦卦爻辭五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
94. 《帛書〈二三子〉、〈要〉校釋五則》,《國際易學研究》第5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95. 《錢穆與疑古學派》,《原道》第5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96. 《楚簡老子校詁》(二)(上),台灣:《大陸雜志》98卷第5期,1999,5。
97. 《楚簡老子校詁》(二)(下),台灣:《大陸雜志》98卷第6期,1999,6。
98. 《楚簡老子校詁》(三)(上),台灣:《大陸雜志》99卷1期,1999,7。
99. 《楚簡老子校詁》(三)(中),台灣:《大陸雜志》99卷2期,1999,8。
100. 《楚簡老子校詁》(三)(下),台灣:《大陸雜志》99卷3期,1999,9。
101. 《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唐虞之道〉與〈尚書〉》,《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史》1999年第4期。
102. 《郭店楚簡〈緇衣〉篇引〈書〉考》,《西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1期。
103. 《荀子與六經關系新考》,《書院研究》第3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04. 《論六經並稱的時代兼及疑古說的方法論問題》,《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
105. 《坤卦卦名探原兼論八卦卦氣說產生的時代》,《東南學術》2000年第1期。
106. 《上海博物館藏〈武王踐阼〉楚簡管窺》,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4號,2000。
107. 《上海博物館藏〈孔子閑居〉〈緇衣〉楚簡管窺》,《中國思想史論集》,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0。
108. 《郭店楚簡與〈詩經〉》,《學術前沿》第2輯, 首都師大出版社,2000。
109. 《郭店楚簡〈緇衣〉篇引〈詩〉考》,《華學》第4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110. 《郭店楚簡引〈詩〉論〈詩〉考》,《中國哲學》22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111. 《試論馮友蘭的「釋古」》,《原道》第6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112. 《疑古與史料審查》,《中州學刊》2000年第2期。
113. 《郭店楚簡引〈書〉論〈書〉考》,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114. 《「仲康日食」考信》,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主辦《人文論叢》2000年卷,358-365,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115. 《出土文獻與先秦文學史的重寫》,《文藝研究》2000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4期。
116. 《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周易〉管窺》,《周易研究》2000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史》2001年1期。
117. 《郭店簡〈性自命出〉的編連和分合問題》,《中國哲學史》2000年4期。
118. 《郭店簡〈六德〉篇的綴補編連和命名問題》,日本中國史學會:《中國史學》第十卷,57-64,2000,12。
119. 《周易豐卦卦爻辭新考》,《國際易學研究》第6輯,華夏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 《從帛書與楚簡論「晚書」的真偽》,《北方論叢》2001年1期。
121. 《秦簡〈歸藏〉管窺》,《周易研究》2001年2期。
122. 《郭店簡〈成之聞之〉的編連與命名問題》,《中國史研究》2001年2期。
123. 《楚簡〈老子〉「銛 為上」考》,《煙台師院學報》2001年第3期。
124. 《郭店楚簡〈五行〉篇校釋札記》,《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
125. 《郭店簡〈成之聞之〉篇校釋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5期。
126. 《上海簡〈魯邦大旱〉札記》,《2000年中國博士後學術大會第論文集·農林與西部發展分冊》,科學出版社,2001,2。
127. 《「仁」字探原》,《中國學術》2001年4期,商務印書館,2001,11。
128. 《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佚〈詩〉探原》,台灣:《中國文字》新廿七期,2001,12
129. 《郭店〈老子〉校釋札記》,《華學》第5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130. 《上博簡〈關雎〉七篇詩論研究》,《中州學刊》2002年1期。
131. 《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中國哲學史》2002年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古代文學》。
132. 《「六經」次序探源》,《歷史研究》2002年2期。
133. 《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札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134. 《上海簡〈性自命出〉篇探原》,《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二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135. 《李衡眉先生易學研究述評》,《李衡眉先生紀念文集》,泰山出版社,2002年3月。
136. 《楚簡〈五行〉篇引〈詩〉說〈詩〉考》,《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137. 《上博〈詩論〉簡的作者和作年——兼論子羔也可能傳〈詩〉》,《齊魯學刊》2002年第2期。
138. 《上博〈詩論〉簡的形制和編連》,《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139. 《上博簡〈詩論〉簡的天命論和「誠」論》,《哲學研究》2002年9期。
140. 《郭店簡〈六德〉篇校釋札記》,《金景芳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141. 《郭店簡〈六德〉〈成之聞之〉新札》,《簡牘學研究》第三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142. 《試論帛書〈衷〉的篇名和字數》,《周易研究》2002年5期。
143. 《帛書〈衷〉校釋(一)》,《周秦漢唐研究》創刊號,三秦出版社,2002年。
144. 《帛書〈衷〉校釋(二)》,《國際易學研究》第7輯,九洲出版社,2002年。
145. 《郭店簡從「 」之字考釋》,《華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146. 《〈詩論〉簡「以禮說詩」初探》,《中國詩歌研究》第二輯,中華書局,2003年。
147. 《「慎」字本義及其文獻釋讀》,《文史》2003年3期,184-193頁,中華書局。
148. 《八卦次序試論》,《遯亨集——呂紹綱教授古稀紀念文集》,155-165頁,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149. 《長安西仁村陶拍數字卦解讀》,《周易研究》2003年5期。
150. 《上博簡<子羔>篇感生神話試探》,《福建師大學報》社科版2003年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4年第5期。
151. 《上博簡<子羔>篇釋補》,《中州學刊》2003年6期。
152. 《郭店〈老子〉校釋剩稿》,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主辦《人文論叢》2002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153. 《「慎獨」本義新證》,《學術月刊》2004年8期;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4年10期。
154. 《上博藏楚簡<魯邦大旱>的內容與思想》,《孔子研究》2004年1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4年4期。
155. 《上博藏楚簡<魯邦大旱>校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1期。
156. 《錢穆先生孔子與〈周易〉關系說考辨》,《河北學刊》2004年2期。
157. 《楚簡周易頤卦試釋》,《中國哲學與易學》,403-41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158. 《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清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3期。
159. 《楚簡周易校釋記(一)》,《周易研究》2004年3期。
160. 《楚簡周易校釋記(二)》,《周易研究》2004年4期。
161. 《上博三楚簡恆先篇校釋》,《中國哲學史》2004年3期。
162. 《楚簡仲弓篇與論語子路篇仲弓章對讀札記》,《淮陰師院學報》2005年1期。
163. 《帛書〈衷〉篇疑難字考》,《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164. 《〈周易·雜卦傳〉的再研究》,輔仁大學圖書館編《2004年古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出版,2004年7月。
165. 《楚簡周易豫卦再釋》,《出土文獻研究》第6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166. 《試論郭店簡〈太一生水〉篇的綴補》,。
167. 《二二相耦,相反為義——<周易>卦義新論》,台灣《哲學與文化》月刊2004年。
168. 《楚簡〈周易〉豫卦再釋》,《出土文獻研究》第6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169. 《楚簡〈逸詩·交交鳴鳥〉補釋》,《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1期。
170. 《〈周易〉惕義考——傳世文獻與出土簡帛的互證》,《國際易學研究》第八輯,華夏出版社,2005年。
171. 《楚簡〈周易〉遯卦六二爻辭新釋》,《周易研究》2005年4期。
172. 《失落的國寶:你的家在中國》,廖名春、張德良,《世界知識》2005年6期;《新華月報》2005年5期。
173. 《從上博簡〈民之父母〉「五至」說論〈孔子家語·論禮〉的真偽》,廖名春、張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期。
174. 《楚竹書〈內禮〉、〈曾子立孝〉首章的對比研究》,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編:東亞文明研究叢書55之《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初版,第265—287頁。
175. 《〈論語·為政〉篇新釋》,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編:《儒學評論》第一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6. 《為往聖繼絕學,集儒史之大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9期。
177. 《楚簡〈逸詩·多薪〉補釋》,《文史哲》2006年3期。
178. 《楚竹書〈曹沫之陳〉與〈慎子〉佚文》,《趙文化論叢》,趙聰惠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79. 《〈論語〉「學而時習之」章新探》,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所:《儒教文化研究》第6輯,2006,3。
180. 《楚簡周易聧卦新釋》,《周易研究》2006年4期。
181. 《楚簡〈季康子問於孔子〉研究》,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16輯,2006,8。
182. 《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箚記》,《華學》第8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8。

⑩ 劉會軍的著作教材

專著國民黨特務暗殺紀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版蔣介石和戴笠 吉林迴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版,答中華民國政治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蔣介石與戴笠 團結出版社2009年版陳豹隱傳 吉林大學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09年版主編王希天研究文集 長春出版社1996年8月版。影響二十世紀中國的十種書 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近代以來中外關系與中國現代化,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獲獎情況: 《蔣介石和戴笠》獲吉林省長白山優秀圖書獎。《論1937至1941年國民政府對日和談與對外求援》獲第六次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閱讀全文

與英語六級考試中州古籍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公的家教老師女演員 瀏覽:788
圓明園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806
歐洲出軌類型的電影 瀏覽:587
看電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么 瀏覽:288
有沒有什麼可以在b站看的電影 瀏覽:280
今晚他要去看電影嗎?翻譯英文。 瀏覽:951
林默燒衣服的那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133
哈莉奎茵與小丑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09
維卡克里克斯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61
什麼算一下觀看的網站 瀏覽:710
大地影院今日上映表 瀏覽:296
朱羅紀世界1免費觀看 瀏覽:311
影院容納量 瀏覽:746
韓國最大尺度電影 瀏覽:130
八百電影 瀏覽:844
手機影院排行榜在哪看 瀏覽:182
韓國有真做的電影么 瀏覽:237
歐美愛情電影網 瀏覽:515
一個女的去美國的電影 瀏覽:9
金希貞的妻子的朋友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