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語四六級考試,求推薦好的學習網站,特別是聽力和閱讀網站
學英語的網站蠻多的啊,英語四六級的話洛基·英語也不錯,你現在英語是什麼水平,建議先做一個英語測試,然後針對性的學習:
學好英語的方法總結
1.學英語要有教材。選擇的方法通常是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有聲教材[最好是口碑較好的]即可,以後可根據需要再購買更多教材,因為沒有哪一本教材能讓你一勞永逸的解決英語問題,一本教材只不過是學習英語的一些材料。在教材方面我推薦新概念英語。
2.要帶著激情去學習英語。:學英語就好比追求你心儀的異性,你必須很愛她/他,必須走近他/她,想盡辦法與他/她多多接觸才行。當然,追求愛情,還要百折不撓,這道理跟學英語也一樣,呵呵。
3. 學好音標對背單詞來說是最基本的條件。學音標其實就是學習如何讀出單詞,學的是一種發音的方式。你可以叫人教會你,也可以網上下載,或者是自己雜書店購買。
4.等你的音標學好,發音過關的時候,每天要記二十個乃至三百個。但是,不要指望從此你就記住了,必須反復,反復,再反復。要記住單詞,耐心與恆心必不可少。
5.基本看不懂的時候就不要強迫自己看英文網站。看不懂的文章,看一遍與看十遍差別不大。注意,我說的是「看」,如果能有字典幫助,把不懂的文章當成課文逐字逐句學習,則又另當別論。
6.一定要堅持到達。只不過生命苦短,這個堅持的時間不能太長,掌握正確的方法很重要。方法都在前面的文字里了,呵呵。
『貳』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和譯林的書有差嗎
故事幾乎都是一樣的,翻譯的內容多少有些出入,這個主要是看是不是同一個翻譯者,這兩個出版社只是排版不同,不影響閱讀
『叄』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的社辦期刊
《百花洲》來創刊於1979年,是改革開自放後在國內有影響的文學期刊之一,先後推出過葉永烈的《家書抵萬金—和傅聰》、胡辛的《四個四十歲的女人》等一系列優秀作品,榮獲多個全國文學獎,但也走過了艱難曲折的歷程。為與時俱進、打造區域文化的新亮點,創造一個與國內一流作家溝通對接的有效平台,今年,江西省出版集團在肯定以往《百花洲》努力創特色有成績的基礎上,對該刊提出了明確的改版目標,要求刊物在主流文學戰場上續寫輝煌,為把江西作家推向全國作出自己新的貢獻。眾多作家和學者對該刊全新改版充滿了期待。
主要版塊欄目:新語王安憶、特別言論、現實與虛構、自由文本、朝花夕拾、我的女性觀、歷史上的她他、女性立場。 1993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成功地創辦了《足球俱樂部》雜志,十餘年來,《足球俱樂部》雜志一直是這個領域最成功的雜志之一,是中國惟一一本兩次獲「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榮譽稱號的足球類期刊。介紹國內外足球理論與實踐介紹國內外足球管理、運動訓練、職業足球俱樂部經營與管理等。
『肆』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是哪裡的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成立於1990年1月,已經走過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6年的發展歷程。回1993年江西出版集團公司成答立後,在集團的領導下,本社領導班子帶領全社職工卧薪嘗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走上了一條艱辛而又充滿希望的十年創業之路。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既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健康、穩步、持續、快速的發展之路,終於走出了一條「書刊並重、書刊並舉」的路子,使本社在短短的幾年裡迅速發展起來。我社的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綜合實力大大增強,職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相應得到顯著的提高。我社書刊出版在集團成立後的十年裡得到飛速發展,年出書規模從建社初期的63種發展到現在的150多種。十年共出版圖書1364種,經濟效益連上新台階。到2002年我社總資產達4274萬元,凈資產1524萬元,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哪個城市不知道
『伍』 馬上要英語六級考試了~可是英語還是很爛,最後一次機會了,我該怎麼復習才能考過
多做歷年真題就沒什麼大問題了 不需要買很多書 歷年真題的書籍一定要買交通大學出版社專的書哦 因為英屬語四六級是他們總負責的 他們出的書最具有權威性的 只要買一本就行了
想要通過考試只要抓住聽力和閱讀的分數就可以了 畢竟這兩部分的比率加起來就70%了
聽力就是多練習多聽 最好就是把聽到的每字每句都聽寫下來 這個要比你單純做聽力題目進步更快哦 不要求數量上達到多少 但至少質量上一定要過關 聽力沒什麼捷徑 只能考自己練習 天天練習哦
閱讀的話是有規律的哦 六級的閱讀答案基本就在文章里而且是按照順序下來的 很容易找到 你可以先拿篇閱讀看完答案然後去文章找相關語句 就會發現這個規律了哦 考試的時候要先看題目再去文章中找答案 不然時間來不及的哦
如果有多餘時間就多背些高頻率單詞和有用的句型 對作文和翻譯有好處 不過如果沒有時間的話 建議把大學英語上課的書中的單詞看下 混個眼熟哦
『陸』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和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區別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創辦於1990年1月,從1993年起,該社實行出版工作「三個戰略轉移」,確立了「書刊並重、書刊並舉」的發展戰略,經過8年的改革實踐,終於取得豐碩的成果:發展規模迅速擴大,年出書品種從50來種發展到160多種,社辦期刊從2種發展到5種,圖書出版實施精品戰略,出版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完成了國家「八五」、「九五」重點圖書5套(種)。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成立於1990年1月,已經走過16年的發展歷程。1993年江西出版集團公司成立後,在集團的領導下,本社領導班子帶領全社職工卧薪嘗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走上了一條艱辛而又充滿希望的十年創業之路。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既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健康、穩步、持續、快速的發展之路,終於走出了一條「書刊並重、書刊並舉」的路子,使本社在短短的幾年裡迅速發展起來。我社的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綜合實力大大增強,職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相應得到顯著的提高。我社書刊出版在集團成立後的十年裡得到飛速發展,年出書規模從建社初期的63種發展到150多種。十年共出版圖書1364種,經濟效益連上新台階。到2002年我社總資產達4274萬元,凈資產1524萬元,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人民音樂出版社:前身為萬葉書店,由錢君陶先生於1938年7月1日創建於上海。1954年10月,以萬葉書 店為主體,與中國音樂家協會出版部合並組建音樂出版社,趙沨任社長。1974年8月,更名為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9月8日遷入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甲55號。
出版社以「忠誠、敬業、創新、卓越」為企業文化。以創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出版社為目標。已出版《中國古代音樂史稿》、《音樂網路辭典》等音樂、舞蹈、戲曲類圖書1萬多種。出版了《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快樂陽光》等一批優秀電子音像出版物。出版社主辦的《音樂研究》、《中國音樂教育》、《鋼琴藝術》和《歌唱藝術》均在國內外享有重要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由出版社主編並出版的中小學音樂教材,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均在國內佔有絕對優勢,很好地實現了兩個效益的和諧統一。
『柒』 急!!!!各位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的,說一說經驗啊!
一定要認真做歷年的真題,至少10套以上,而且要認真做,把你常見的卻不會的,逐一記下來,背住了,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有提高了,聽力的練習當然真題的幫助也是最大的,一定要經常聽,經常練,每年的考試其實都很有相關性的,奧秘就在於你的發掘了,認真做真題吧,相信你會成功的!
我認為聽力最好的就是真題,而且是實考聽力,因為無論從語速上還是發音上來說都是最標準的~很關鍵哦
提高聽力的方法就是不斷"磨"耳朵,聽音樂,看電影都是英文的,沒事就聽,主要練習集中注意力``
閱讀其實六級更注重的是技巧,六級在時間上比四級更緊,所以找閱讀的技巧很關鍵,我比較習慣迅速瀏覽文章用1分鍾左右,看問題,尤其是問題中的關鍵詞,然後到文章中找出那個詞再仔細閱讀它所在那段,選出答案,一般2個閱讀用時在15分鍾左右,准確率還可以,7個左右吧.你可以常做題,自己找出個適合你的.
要說真題哪個好,我基本上把所有出版社的模擬題都做了,(4,6級加起來),主要看講解吧,4級真題我記不清用的哪個了,6級的是王長喜的,還可以~閱讀那的生詞都有講解呢.但是好象沒配聽力原帶,一般學校的老師那有,你最好復制真題實考聽力來聽哦~
寫作方面呢,其實老師閱卷的速度是很快的,通常都是把卷子掃到電腦屏幕上來閱,所以練好你的字是一個關鍵.其實不需要你有華麗的詞語,用最簡單的話把你的觀點陳述出來你就成功一半了,再次,寫作里很多詞的,比較常用的那些轉折的,你可以看看範文,多背一些關鍵詞,老師看見也會加分的.
拿出時間來學,只要你想過,哪怕是1個月,我覺得也是很有希望的,加油吧!
『捌』 王元化是誰和余秋雨什麼關系
1、王元化 生平:
•1920年 出生
祖籍湖北江陵。11月30日,出生於湖北武昌一個信仰基督教的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王芳荃,字維周(1880年—1975年),為上海聖約翰大學第一屆畢業生。1906年,與桂月華結婚,是年東渡日本,在東京志誠學校教授英語。返國後,1911年,進清華留美學堂教授英語。1913年,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15年,繼續在清華任教。學生中有梁思成、聞一多、陳植等。此後一直在教育界任職,先後在東北大學、北方交通大學任教授。
•1921年—1925年 1歲—5歲
未滿周歲即隨母親由武昌至北京與父親團聚,全家定居清華園南院。
•1925年—1926年 5歲—6歲
北伐軍興,全家到上海,暑假後回北京。這期間常被喜愛京劇的外祖母帶去看戲。
1926年3月,段祺瑞政府鎮壓抗日群眾,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三•一八」慘案,死傷群眾數百人。罹難者中有清華學生韋傑三。清華大學舉行公祭時,幼兒園老師帶領王元化和一女童到會場,代表小朋友向韋傑三遺體鞠躬致哀。
•1927年—1928年 7歲—8歲
國民黨派羅家倫接管清華大學,王芳荃與羅抵牾,憤而辭職,去東北大學教書。全家搬出清華園,住在北平東城報房胡同。王元化則單獨寄居在清華園西院六姨母家,仍在清華附小成志小學讀書。
•1929年—1934年 9歲—14歲
離開清華園,回到北平城裡父母家中,入孔德小學、育英小學讀書。
在育英小學五年級時,患麻疹,在家養病,父親給他買來石印本七十回《金批水滸傳》。這是王元化第一次閱讀中國古典小說。
1932年,讀初一時,語文老師閰潤之選魯迅的《孔乙己》、《故鄉》等為教材。王元化第一次讀到魯迅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1932年,日軍覬覦關內,蠢蠢欲動。全家逃難到湖北,寄居於武昌華中大學舅父桂質庭家。華中大學校長韋卓民是王芳荃的同窗好友,哲學家,康德著作的中文譯者。
回北平後,時日軍在北平恣意橫行,王元化上學途中經常見到日軍在東交民巷練兵場附近耀武揚威。後日軍荷槍實彈到領館區域以外練習打靶,坦克也開上大街,市民紛紛走避。祖國蒙受苦難,少年王元化心中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種子。
•1935年—1936年 15歲—16歲
1935年,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激起人民更大憤慨。王元化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
1936年,與李克(查先進)、夏淳(查恆祿)等一起加入「民族解放先鋒隊」。讀育英中學高一時,被推選主編校刊《課外選課專頁》。第一次發表文章刊登在校刊專頁上,一篇是談義大利侵犯衣索比亞的戰爭,另一篇是談日貨走私。「復興社」學生勾結校方撤掉王元化校刊編輯的職務。
1936年,因眼底回血管出血,在床上躺了近一年。家裡專門請人讀書給他聽。是年,王元化母親在西城小麻線胡同租到一處寬大住房(原榮祿府的一部分),用了不少錢加以裝修。修葺未畢,「盧溝橋事變」爆發。
•1937年 17歲
「七•七」事變,中國軍隊開始了歷時八年的對日全面抗戰。
8月8日,日本侵略軍開進北平城前,凌晨1點多鍾,舉家逃離北平。全家在天津租界候船,約一個多月後,始購得船票,輾轉到上海。
王元化小時,父親逐月給他存下了一筆錢作為將來出國留學費用。但他違背了父母要他讀理工科的願望,走了另一條道路,使雙親感到失望與擔憂。在上海,家裡延請周班侯教授王元化英文。周授他丁尼生、柯勒律治等所著詩文。又延請任銘善教授他國學。任授他《說文解字》《莊子》《世說新語》等。王元化將自己寫的文章請任先生評閱,任說他寫得不好,文氣急促。王元化後來寫文章注意文氣大約與此有關。開始文藝寫作。先後用筆名洛蝕文、佐思、方典、函雨等。第一篇作品《雨夜》發表在《文匯報》副刊《文會》上。11月,上海租界淪為「孤島」。結識張可。張可原名張萬芳,在暨南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張可出身蘇州世家,祖父親張一鵬、伯祖父張一麐均在北洋政府任過職。
不久,又結識張可哥哥滿濤(原名張逸侯)。
•1938年 18歲
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隸屬江蘇省委的文委領導下工作。這一時期,沙文漢是省委宣傳部長,孫冶方是文委書記,顧準是文委副書記。在上海戲劇交誼社工作。撰《論抗戰文藝的新啟蒙意義》。
•1939年 19歲
年初,隨上海各界救亡聯合會組織的慰問團赴皖南新四軍駐地進行慰問。回滬後,根據在皖南所收集的材料撰長篇論文《藝術•宣傳•宣傳戲劇》。孤島開展了文藝通訊運動。
2月,王元化以筆名「洛蝕文」在《華美晨報》副刊《浪花》上發表《關於文藝通訊》一文。3月,編輯出版《抗戰文藝論集》,岳昭(戴平萬)作序。
10月,在《新中國文藝叢刊》第三輯《魯迅逝世紀念特輯》上發表長篇論文《魯迅與尼采》。
•1940年 20歲
在《戲劇與文學》上發表長篇論文《現實主義論》。撰《金批水滸傳辨正》。此時,王元化讀了《海上述林》介紹恩格斯關於現實主義的理論,初步認識到藏原惟人從蘇聯拉普派所傳來的所謂「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二元論」的偏頗。
•1941年 21歲
撰報告文學《乞丏收容所》。撰《讀書偶記》和《爭取批評》。
3月,上海地下黨文藝總支持由黃明任書記,王元化分管《奔流》文藝叢刊。該刊後改為《奔流新集》。7月—8月,成立文藝工作委員會,黃明任書記,王元化、吳小佩為委員,王負責聯系原文藝總支。
11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孤島」時期結束。
•1942年—1944年 22歲—24歲
上海淪陷後,日軍搜刮軍糧,奸商囤積居奇,米價越漲越高,很多平民百性以碎米,雜糧充飢,路上時見餓殍,慘狀令人不忍目睹。這時,王元化化名王少華,每天騎自行車去上海儲能中學教授國文與文學概論。敵偽政權用毒化手段來腐蝕中國人民的思想意志,色情文化泛濫。王元化除了引導學生讀魯迅作品,並自編講義,選入王秀楚《揚州十日》、文天祥《指南錄》等。
1942年10月,中共江蘇省委根據中央指示,全部撤往華中根據地,原屬各委獨立工作,經由交通與根據地上級組織聯系。王元化一度負責文委工作。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王元化對「政治標准第一,藝術標准第二」的提法有疑義,在黨內學習會上談了自己的看法。
1943年7月,應《萬象》主編柯靈之邀,撰《談卓別林》。
1943年,撰《曹禺的「家」》。
1944年冬,創作小說《舅爺爺》。
•1945年 25歲
撰小說《花圈》和《殘廢人手記》。
8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後,與滿濤在《時代日報》合編《熱風》周刊。停刊後,又在《聯合晚報》與樓適夷、滿濤合編文學周刊,用《奔流》為刊名。
11月,聽到羅曼•羅蘭逝世的消息,撰《關於約翰•克利斯朵夫》
•1946年—1948年 26歲—28歲
1946年4月,任《聯合晚報》副刊《夕拾》主編,除每天以筆名「館園」撰寫短評外,還先後以筆名「禹鼎」撰有「古史新論」,前後共150餘篇。
上海地方法院審理「大咬子案」時,通譯官許少勇以言語威脅證人,王元化據此撰《談丑》一文,被許少勇控告。時局勢日緊,乃離滬北上。是年起至1948年暑期,在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今北方交通大學)任講師,教授大一和大二基礎國文,選《文心雕龍》若干篇為教材。《文心雕龍創作論》中的某些觀點最早即萌生於這一時期的講課中。
向父親的同事、20年代任清華中文系教授的汪公嚴先生問學以求深造。
•1950年 30歲
6月,撰《重讀約翰•克利斯多夫》。
•1951年 31歲
先調至華東局宣傳部文藝處,未幾,又調新文藝出版社任總編輯、副社長,同時任出版局和上海作協黨組成員。
5月,批判《武訓傳》運動開始。王元化撰寫了《關於武訓傳》《武識傳與文藝批評》《武訓傳與「單純技術的觀點」》三篇文章。
•1952年 32歲
論文集《向著真實》由新文藝出版社出版,署名方典。此書出版未久即印行了三版,1955年被禁。後來王元化在文章中說:「當我用《向著真實》作為自己的書名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料到在以後歷次文藝思想批判的政治運動中,寫真實竟會成為受攻擊的目標之一,有經厄難。」
•1953年 33歲
撰《漢劇宇宙鋒》。
•1954年 34歲
撰《川劇帝王珠》。
年底,調上海文藝工作委員會,夏衍為文委書記,王任文學處處長。
•1955年—1957年 35歲—37歲
1955年,全國范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胡風運動,一時株連了千人以上。1945年,王元化認識了胡風,但交往不多。當時地下黨文委一位領導說胡風有嚴重政治問題,王表示缺乏證據。解放初,王因此未被安排工作。1952年,王元化參加籌建新文藝出版社,舉薦了張中曉等,出版了胡風的兩本書。新文藝出版社後來被認為是胡風的老窩。此前,1954年底,中共中央發紅頭文件,令文藝界所有黨員寫反胡風文章,王元化撰《胡風的反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點》。
1955年4月底,文委書記夏衍調京,張春橋被提升,接替夏衍任上海文委書記並成為反胡風專案組成員,王元化立即被隔離審查,時間自1955年6月上旬至1957年2月下旬。先後幽禁在兩處地方,家裡人也不知他在何處。隔離期間只發給生活費。當時,張春橋和專案組另一成員說王元化態度惡劣,主張從嚴懲處,但上海市委王一平、石西民等主張按政策辦,不能因態度問題即劃反革命。
•1958年—1959年 38歲—39歲
開始了所謂「三年自然災害」。
與父親共同翻譯了英國人呤俐著所著《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
1959年底,經過長期審查的結論下來,被定為「胡風反革命分子」,開除黨籍,行政降六級。
•1960年—1966年 40歲—46歲
被安置在作協文研所。《讀莎劇時期的回顧》說:「從此天天要去上班,不能再由自己的興趣去讀書了。所里的一些青年要我給他們講授《文心雕龍》。從這時開始,我的研究方向轉向了《文心雕龍》方面,一直延續到文革後70年代末我的《文心雕龍創作論》出版為止。」
開始撰寫《文心雕龍柬釋》。
友人彭柏山建議王元化將《文心雕龍柬釋》寄給周揚、夏衍。王得二人回信,鼓勵他寫下去。周並將文章轉《文藝報》發表。
當時,又翻譯了幾篇國外有關風格理論的文章。
繼續鑽研黑格爾。
向熊十力先生問學。
在這段時期,原先的朋友只有彭柏山與王元化來往較多。彭是作家,解放前曾任二十四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50年代初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後受胡風案株連。他人同時被打成「胡風分子」,被開除出黨。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王元化與妻子張可共同翻譯了20餘萬字的西方莎士比亞評論文章,王並寫了譯文題記。又撰《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脫的性格》《奧瑟羅的悲劇》《李爾的蛻變》《麥克佩斯的沉淪》。「文革」開始後,王自己將它焚毀了。
1961年,《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單署「王維周」名。
1961年,撰長篇論文《劉勰身世與士庶區別問題》。
1964年,撰《文心雕龍創作論八說釋義小引》。
夏,眼病突然復發。
•1966年—1974年 46歲—54歲
「文革」開始,王元化被打歷史、現行反革命。
1970年至1972年,被隔離審查。
在上海郊區奉賢的農場改造期間,第二次發作心因性精神病。
這期間,張可受到株連,被上海戲劇學院所在系裡兩個參加造反的頭頭非法隔離,甚至因高血昏厥也不準看病,落下嚴重病根。
1968年,彭柏山在迫害中含冤去世。
1974年10月,第三次通讀《小邏輯》。
•1975年 55歲
父親去世。長夜漫漫,王元化心情極為沉重。
•1976年 56歲
10月,「四人幫」被粉碎,姜椿芳特來告知這個消息。
•1977年 57歲
6月,撰長篇論文《龔自珍思想筆談》。
10月,撰《黑格爾<美學>札記三則》。
1978年 58歲
將《文心雕龍創作論》手稿副本(抄本)寄給北京的姜椿芳,希望由他轉給趙朴初,以請教有關佛學問題。姜椿芳把稿子送給周揚。周揚讀後,將其中《釋比興篇「擬容取心」說》一章推薦給正准備復刊的《文學評論》雜志。
•1979年 59歲
滿濤去世。
1979年「平反」前,經陳虞孫、湯季宏之邀,到中國大網路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王元化最初負責「文學卷」編務,「平反」後,任中國大網路出版社上海分社領導小組成員,並任《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卷》分編委副主任。王元化為本卷的籌劃尤役心力。1986年完稿後,胡喬木獨對此卷不放心,親自審查,令刪除並修改多處,致「文學卷」延誤多時始得出版。
6月,張可因「文革」時積下的病突然中風,昏迷七日,後經搶救脫險,但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不能用腦,讀書俱廢。此後家務多由王元化承擔。
10月,作者的多年心血《文心雕龍創作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1月9日,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第四次「文代會」期間,得上海代表團團長陳沂轉告「平反」通知。至此,王元化歷經23年的「胡風反革命分子」冤案終得洗刷清白。
•1980年 60歲
2月,撰《人性札記》
10月,撰《對文學與真實的思考》
10月,撰《和新形式探索者對話》
•1981年 61歲
2月,為魯迅百年誕辰作《關於魯迅研究的苦幹設想》
2月,撰《關於黑格爾小邏輯一書的通信跋》
7月,撰《日本研究文心雕龍論文集序》,對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以評介。
9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魯迅誕生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與王瑤、唐弢、李何林一起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12月,撰《模仿•作風•風格》
是年與王力、王瑤、王起、呂叔湘、朱東潤、李榮、吳世昌、蕭滌非、錢鍾書、鍾敬文,夏鼐等11人一起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同年參加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會議。本屆期滿後王元化繼任第二屆學科評議員。
•1982年 62歲
2月,《向著真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改版重印,用作者本名。
6月,張可的譯文集《莎士比亞研究》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王元化寫了跋。
8月,被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赴京參加十二大。
10月,出席在山東濟南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文心雕龍》討論會。會議成立《文心雕龍》學會籌備小組,推舉王元化任組長。
秋,應中宣部召,去北京商討協助周揚撰稿事,時因周在病中,未能商議撰文事。
•1983年 63歲
年初,去天津迎賓館與王若水、顧驤共同襄助周揚起草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講話稿《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控討》,由王元化統稿,周本人定稿。文章在《人民日報》發表後,胡喬木找周揚談話,對此文嚴加指責,以後遂引發為一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
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
8月,出席在山東青島舉行的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成立大會,被選為副會長,另一位副會長是楊明照。周揚任名譽會長,郭紹虞、朱東潤任顧問,張光年任會長。
10月,全國開始反精神污染運動。中紀委派人到上海調查王元化襄助周揚起草講話稿事。
11月,《腳蹤》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 64歲
11月,經王元化倡議,在上海由復旦大學主辦了中日學者《文心雕龍》研討會。
•1985年 65歲
5月,不再擔任宣傳部長一職
10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率團出訪墨西哥、美國、團員有孫樹棻、趙麗宏、張一弓等。
是年開始帶博士研究生。
•1986年 66歲
2月10日,《人民日報》轉載了王元化在《文匯報》發表的《理論建設與觀念更新》。
•1987年 67歲
10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率團訪問瑞典、芬蘭。
•1988年 68歲
4月,《論樣板戲及其它》,答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問。
•1989年 69歲
2月,撰《寫在兩篇文章的日譯之後》
3月,應出版社及陳敏之之邀,為顧准遺著《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一書撰寫序言《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書後》
5月,撰《思辨短簡後記》
12月,《思辨短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0年 70歲
4月,《傳統與反傳統》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5月,撰《悼王瑤》
•1991年 71歲
8月,撰《熊十力二三事》
11月,撰《康德的百圓之喻》
11月,撰《文心雕龍講疏序》
•1992年 72歲
2月,撰《思辨發微序》
11月,撰《與友自述書》,致林同奇
•1993年 73歲
3月,撰《胡適的治學方法與國學研究》
5月,在《文心雕龍》學會第四次年會上,與張光年、楊明照被選為名譽會長。王元化出席此次年會。
•1994年 74歲
8月,撰《清園論學集序》,回顧了自己半個多世紀從事寫作以來的思想歷程。
10月,《思想隨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2月,《收獲》雜志發表胡曉明的文章《一切誠念終當相遇》,描述了導師王元化的治學與人格風范
•1995年 75歲
2月,在《文匯報》發表的談話中說:「過去我們的文化體制主要採取了蘇聯模式,這就是行政化和壟斷性。這種體製成了文化發展的障礙。不要以為市場經濟一出台,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1996年 76歲
5月,撰《讀黑格爾的思想歷程》
•1997年 77歲
3月,《清園夜讀》增訂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6月,《讀黑格爾》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收入了王元化從50年代至70年代研讀黑格爾《小邏輯》和《美學》(第一卷)的筆記。
10月,台灣作家龍應台訪問王元化。
12月,《莎劇解讀》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張可、王元化共同署名。
•2006年 86歲
8月6日,王元化夫人張可在上海逝世,享年87年。
•2008年 88歲
5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歲。
編者註:1920-1997年的大事年表 摘自原上海大學教授錢鋼先生的《王元化學術年表》一文
2、文革時余秋雨抄過老師「張可」(王元化夫人)的家。
更多細節請看: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id=3533250